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5642824
大小:293.61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5-22
《课程意识在寓言教学中的回归——以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教材为例-论文.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语支视角课程意识在寓言教学中的回归以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教材为例于强(扬州市江都区实验小学,江苏扬州225200)[摘要]当下寓言教学的视角依旧局限在单篇寓言教学上,而很少从课程的角度去规划和设计每个年段寓言教学的重点,这就造成了课程意识在寓言教学中的缺失。因此,必须通过厘清教材编排的课程意识,建立起寓言学习的儿童意识,让课程意识在寓言教学中获得回归,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语文能力和文学素养的提高。[关键词]小学语文;寓言教学;课程意识[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1477(2014)
2、07—0093—04寓言因为其篇幅短小,且具有一定的趣味性,被较多地编进小学语文教材中,并形成了一定的体系。但是在当下,教学的视角依旧局限在单篇寓言教学上,而很少从课程的角度突出每个年段寓言教学的重点,这就造成了课程意识在寓言教学中的缺失。因此,我们必须厘清寓言课程的目的与内容,建立起寓言学习的儿童意识,使教师实现课程意识在寓言教学中的回归,从而以课程的视角去规划和实施教学,在教学中凸显寓言课程的意义与价值。下面以苏教版教材为例,谈一谈如何实现课程意识在寓言教学中的回归。一、厘清教材编排的课程意识教材中“定篇”性选
3、文,往往集中体现了课程的内容和目标。因而,分析教材中寓言的编排,可以让我们厘清教材内容所彰显出的课程意识。例如,在苏教版教材中,除一年级外,其余年级均相应地编排了寓言,具体情况如表1。表1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教材寓言篇目分布表通过表1的呈现,我们可以看到教材在编排寓言文本时呈现出以下特点:1.从独立成文到组合成文编排寓言时,在低年级是让每一篇寓言独立成一篇课文,如《狼和小羊》《狐狸和乌鸦》,而到了中年级开始出现多篇寓言合成一篇课文,如三年级的《寓言-N》,就是由《揠苗助长》和《鹬蚌相争》两篇组合成。这样的组合,不是
4、以主题来定的,而是以类别来划分,如课文《寓言二则》呈现的是中国古代寓言,而课文《伊索寓言》则是由名著《伊索寓言》中的三篇寓言组成。[收稿日期]2013-10—30[作者简介]于强(1978一),男,江苏江都人,中学高级教师,扬州市特级教师。现代十小学教育2014年第7期语支视角2.所选寓言的寓意由浅入深在教材中,虽然都是伊索寓言,但低年段安排的是《狼和小羊》《狐狸和乌鸦》,到了高年级则安排了《狐狸和葡萄》《牧童和狼》《蝉和狐狸》。从寓言故事本身来说,前两篇的故事性和趣味性比较强,寓意比较浅近;后三篇的故事简单,但寓
5、意相对儿童来说有一定难度。3.选文侧重中国古代寓言与伊索寓言在所选的9篇寓言中,中国古代寓言有3篇,伊索寓言有5篇,印度寓言一篇。从比例上来看,小学阶段所学的寓言主要为伊索寓言和中国古代寓言。4.文体意识由隐性走向显性寓言是文学的一种样式。但是,在低年级编排时,没有用明确的语言在教材中直接标明它的文体,到了三年级则直接标明所学课文为“寓言”,到了五年级更是出现了寓言名著的概念。可见,随着年级的逐渐升高,寓言的文体性、文学性逐渐由隐形走向显性。从以上所呈现出的特点来看,教材内容是以寓言课程来编排的,它有着清晰的目的性
6、、指向性和系统性,它向我们显示着这样的课程意识:(1)寓言课程的内容设计是由浅入深。寓言故事本身不具有什么难度,它的难度是由寓意的难易决定的。儿童的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寓言课程内容的安排是依据儿童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发展的规律设计的,由浅人深。(2)寓言课程的目的是让儿童学会阅读寓言。从单篇的伊索寓言到多篇的伊索寓言,由文体的隐性走向显性,这些都预示着寓言课程的目的不仅是让儿童读懂寓言、理解寓意,还要让儿童学会阅读寓言的方法、学会自主阅读寓言,从中获得言语的发展、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的提升。(3)寓
7、言课程的内容彰显着本土化和经典性。大量中国古代寓言的引人充分表明了寓言课程是想通过教学这些寓言,让儿童能在阅读中感受中国的古代文化和语言智慧;其次,引入《伊索寓言》这一世界经典名著,是为了通过接触和阅读这样的经典寓言,让儿童在语言和精神的世界里留下寓言的种子、文学的种子。(4)寓言课程是为儿童打开一扇通向寓言世界的窗。由单篇的寓言到多篇的寓言再到经典的寓言名著,预示着小学寓言课程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读几篇寓言,而是为了把儿童带进寓言名著阅读,带到更为广阔的寓言世界,让儿童浸润其中,获得更为丰富的语言发展和精神滋养。所
8、以说,小学寓言课程是儿童通向寓言世界的一扇窗。二、建立寓言学习的儿童意识课程在教育中其实是指进程或过程。这就意味着课程是运动和变化着的,不是作为客观的目标或学习内容只是由学生去“内化”,是包含着学生参与课程的科目学习的经验变化、丰富和演进。由此可见,课程的实施强调学生的经验、参与和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看,研究儿童,形成以儿童为本位的课程意识,能极大地促进儿童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