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医学重点及其整理-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科学出版社)

社会医学重点及其整理-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科学出版社)

ID:5561388

大小:102.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7-12-18

社会医学重点及其整理-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科学出版社)_第1页
社会医学重点及其整理-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科学出版社)_第2页
社会医学重点及其整理-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科学出版社)_第3页
社会医学重点及其整理-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科学出版社)_第4页
社会医学重点及其整理-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科学出版社)_第5页
资源描述:

《社会医学重点及其整理-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科学出版社)》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社会医学一、社会医学:是从社会的角度研究医学和卫生问题的一门交叉学科。它研究社会因素与个体及群体健康和疾病之间相互作用及其规律,制定相应的社会措施,保护和增进人群的身心健康和社会活动能力,提高生命质量,充分发挥健康的社会功能,提高人群的健康水平。(研究健康与疾病的现象,研究社会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探讨提高人群健康水平的社会策略)任务:1、倡导积极的健康观: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且是一种身体、心理和社会的完好状态2、弘扬正确的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3、改善社会卫生状况,提高人群健康水平4、制订卫生政策和策略5、注重特殊人群保健和控制社会病研究内容:1、研究社会卫生状

2、况主要是人群健康状况;2、研究影响人群健康的因素,主要是社会因素。3、研究社会卫生策略和措施,针对存在问题,分析原因开出改善卫生状况的“社会处方”。三次革命:第一次卫生革命以传染病、寄生虫病和地方病为主要防治对象;第二次卫生革命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主攻目标,主要是心脑血管系统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精神系统疾病和意外伤害;第三次则以提高生命质量、促进全人类健康长寿,进一步实现世界卫生组织倡导的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社会医学”一词于1848年由法国医生盖林首先提出,分为:社会生理学、社会病理学、社会卫生学及社会治疗学。德国是社会医学的发源地基本理论:1、卫生事业与社会协调发展2、健康

3、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双向作用3、生理、心理、社会积极健康的观点4、关注高危险人群和高危因素5、疾病防治中社会因素的主导作用6、卫生工作要求全社会参与二、医学模式医学模式:是在医学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人类在与疾病抗争和认识自身生命过程的实践中得出的对医学本质的概括。是指导医学实践的基本观点。核心是科学的医学观。特点有:社会性、普遍性、广泛性、渐进性不同阶段模式的特点:1、神灵主义医学模式:认为人的健康与生命是上帝神灵所赐,疾病与灾祸是天谴神罚。2、自然哲学的医学模式:以自然哲学理论为基础的思维方式来解释疾病和健康问题的医学模式。四体液学说,五行学说;3、机械论医学模式:用机械运动解释生命

4、、把疾病比作机械故障、把治疗疾病比拟为维修机器;4、生物医学模式:揭示了急性传染病的流行规律,有效地控制了急性传染病和寄生虫病。但忽视了人的社会性和复杂心理活动及主体意识。5、现代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从生物、心理和社会方面来观察、分析和思考,并且处理疾病和健康问题的科学观和方法论。由恩格尔提出。现代医学模式产生背景1、医学发展的社会化:个人分散的医疗活动转变为社会分工协作的系统医学活动的过程2、疾病谱和死亡谱的改变:烈性传染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世界各国都出现了以心脏病、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占据疾病谱和死因谱主要位置的趋势。3、健康需求的普遍提高。4、医学学科的内部融合与外部交

5、叉发展。(立体化、网络化、多层次、多角度)5、健康因素多元化现代医学模式的内容1、环境健康医学模式(布鲁姆)2、综合健康医学模式(拉隆达、德威尔)3、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恩格尔)现代医学模式基本内涵(意义):一、揭示了医学观的动态性二、肯定了生物医学的价值青霉素的发现、抗菌药物的使用等有效控制了急性传染性疾病的高发病率三、确立了社会、心理因素的重要地位四、立体地探索了健康概念:健康的新概念体现现代医学模式的指导意义:1、对医学目的的影响:确立预防疾病和促进健康;预防早死和提倡安乐死2、对临床医学的影响:从以疾病向以病人为中心3、对预防医学的影响:预防保健扩大到以生物-心理-社会

6、综合的预防策略和措施。4、对医学教育的影响:重视人文社科的教育;加强在职教育5、对卫生服务的影响(四个扩大):治疗到预防;院内到院外;技术到社会;生理到心理三、社会因素与健康社会因素影响健康的特点:非特异性和泛影响性、恒常性与积累性、交互作用。社会因素影响健康的机制:(一)感知觉系统是社会因素作用的门户(二)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社会因素的中介(三)中枢神经系统(脑)——社会因素作用的调节器社会经济因素与健康:经济发展与健康相辅相成,互相促进1.经济发展对健康的促进作用: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通过教育间接地影响2.经济发展给健康带来的负面效应:环境的污染;生

7、活方式的改变;社会负性事件增多;现代社会病的出现;3.人群健康水平的提高也促进经济发展:保护劳动力,创造更多的财富(工作时间延长、提高劳动效率)减轻卫生事业的负担:减少资源耗费;降低病伤缺勤损失社会阶层与健康:社会经济地位是健康的重要影响因素;一般地,社会阶层越低,健康状况越差目的:1从不同阶层的角度研究健康问题、卫生服务需求和卫生措施;2发现高危人群。3改善健康的公平性文化与健康:文化影响健康的特征:1无形性(引导人们形成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2、本源性3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