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非正式交流的历史变迁

浅析非正式交流的历史变迁

ID:5559335

大小:122.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7-12-18

浅析非正式交流的历史变迁_第1页
浅析非正式交流的历史变迁_第2页
浅析非正式交流的历史变迁_第3页
浅析非正式交流的历史变迁_第4页
浅析非正式交流的历史变迁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析非正式交流的历史变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邹儒楠1,2,3,于建荣3(1.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北京100190;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190;3.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信息中心上海200031)联系方式:上海市岳阳路319号31A204室邮箱:zrn1985@yahoo.com电话:021-54922974,15821764346浅析非正式交流的历史变迁TheHistoricalChangeofInformalAcademicCommunication摘要: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网络的兴起,非正式交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章分别从定义、交流手段、交流模式等方面对传统的和基

2、于网络的非正式交流做了总结,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它们之间的共性和差异。文章认为,作为科学交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非正式交流的全新交流模式克服了传统交流的弊端,更好地适应了科学大发展的需要,然而,它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非正式交流,二者将长期共存,共同为科学发展服务。关键词:非正式交流;网络;变迁Abstract:Withthedevelopmentofscienceandtheriseofnetworks,informalcommunicationhaschanged.Thepaperstudiestraditionalandweb-bas

3、edinformalcommunicationindefinitions,meansandmodels.Onthisbasis,itanalysesthesimilaritiesanddifferencesbetweenofthem.Accordingtothearticle,web-basedinformalcommunicationchangesthemodeloftraditionalone,anditismoresuitforthedevelopmentofscience.Nevertheless,web-basedinforma

4、lcommunicationcouldn’tcompletelyreplacethetraditionalone,theywillserviceforthedevelopmentofsciencetogetherwithlong-termcoexistence.Keywords:informalcommunication;web;change正式交流和非正式交流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有机的科学交流整体。作为科学交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非正式交流被认为是知识扩散的重要途径和知识创新的重要源泉[1]。历史上,著名的情报学家普赖斯(D.J.Pric

5、e)和科学学家戴安娜·克兰(DianaCrane)等人都曾给予非正式交流以极高的评价,认为它相比正式交流具有更大的意义[2-3]。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全新的网络非正式交流平台得以形成。基于网络的非正式交流克服了传统非正式交流的弊端,改变了传统非正式交流的固有模式[4],更好地满足了科学发展对科学交流的需要,成为新时代科学发展不可或缺的交流手段[5]。鉴于非正式交流在科学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我们有必要了解它的历史变迁,研究它在传统环境下和网络环境下的不同交流模式及特点,以利于非正式交流更好地为科学发展服务。1传统非正式交流及其模式分析传统的科学

6、交流系统以是否依靠正式出版文献展开交流作为划分正式交流和非正式交流的标准,因此,传统意义上的非正式交流是指信息生产者与利用者之间不借助于科技文献而直接进行的交流[6],它既可以通过个体间的面谈、书信展开,也可通过无形学院群体的研讨会、学术沙龙活动展开。这里,无形学院是由同一专业领域中具有相似研究兴趣和目标的研究人员自发形成的,进行情报交流的非正式团体。2.1已有的非正式交流模式及其缺陷有许多经典的科学交流模式对非正式交流过程做过描述,如米哈依洛夫科学交流系统模式、申农—韦弗模式、施拉姆互动模式[7]等(如图1—3)。科学情报使用者科学情报

7、使用者个人接触科学技术文献系统科学情报和图书书目工作非正式过程正式过程图1米哈依洛夫科学交流系统模式信源传播者信道受播者信宿噪音讯息信号(符号转换)讯息(还原)讯息图2申农—韦弗信息交流模式编码者释码者译码者编码者释码者译码者信息信息图3施拉姆互动信息交流模式以上交流模式均在历史上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它们虽然都描述了非正式交流的一般过程,但是都还不够完善。如申农—韦弗模式仅体现了单向的信息传播过程,忽略了信息反馈这一非正式交流的重要环节;米哈依洛夫的科学交流系统模式、施拉姆的互动模式则没有体现出交流产生的信息增量,这是非正式交流的出发点和重

8、要落脚点。此外,这些交流模式都只关注了个体间的交流状况,而忽视了对无形学院交流状况的描述。2.2对传统非正式交流模式的修正2.2.1个体间非正式交流模式笔者在全面考察非正式交流过程的基础上,对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