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制剂治疗银屑病及不良反应(参考文献完成的).doc

生物制剂治疗银屑病及不良反应(参考文献完成的).doc

ID:55590953

大小:517.0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20-05-19

生物制剂治疗银屑病及不良反应(参考文献完成的).doc_第1页
生物制剂治疗银屑病及不良反应(参考文献完成的).doc_第2页
生物制剂治疗银屑病及不良反应(参考文献完成的).doc_第3页
生物制剂治疗银屑病及不良反应(参考文献完成的).doc_第4页
生物制剂治疗银屑病及不良反应(参考文献完成的).doc_第5页
生物制剂治疗银屑病及不良反应(参考文献完成的).doc_第6页
生物制剂治疗银屑病及不良反应(参考文献完成的).doc_第7页
生物制剂治疗银屑病及不良反应(参考文献完成的).doc_第8页
生物制剂治疗银屑病及不良反应(参考文献完成的).doc_第9页
生物制剂治疗银屑病及不良反应(参考文献完成的).doc_第10页
资源描述:

《生物制剂治疗银屑病及不良反应(参考文献完成的).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生物制剂治疗银屑病及不良反应银屑病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的炎症性皮肤病,它不仅影响皮肤,还明显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据我国1984年大规模流行调查,患病率为1.23‰,发病率为0.1‰,患病率虽然较西方国家低,但我国人口众多,目前患者至少有400~500万,银屑病仍然是我国重点防治的皮肤病之一。    目前银屑病的治疗药物和方法分为:(1)局部治疗:糖皮质激素、地蒽酚、维生素D类似物、他扎罗汀、窄波紫外线或PUVA光化学疗法;(2)系统治疗:口服维甲酸、甲氨蝶呤(MTX)、环孢素及生物制剂。泛发银屑病及特殊型的患者应得到有经验的皮肤科医生处理,如采用联合或轮换等方法治疗。近期国外学者认为,银屑

2、病治疗中影响治疗方法的选择的因素包括:年龄、银屑病的类型、皮损波及的部位及程度、过去的治疗和合并的疾病。上述的药物都有各自的特点,短期使用都可以取得良好的疗效,但是由于传统治疗药物和方法的副作用常常不得不中断治疗,换用其他可以更长时间缓解病情的药物。例如,维甲酸在红皮病型和脓疱型银屑病患者使用1-2周时常发生急性反应。联合治疗可以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减少副作用,但是PUVB和甲氨喋呤,环孢素A在反复交替进行治疗后有发生皮肤恶性肿瘤的危险性。传统药物的使用时限和不良反应见表1[1]。表1传统药物的使用时限和不良反应药物治疗时限不良反应甲氨喋呤2年做第一次肝活检,之后每两年检查1次肝毒性,

3、骨髓抑制,致畸性,免疫抑制,致癌性,肺炎环孢素美国使用时限1年,英国2年神经毒性(美国使用时限1年),高血压,免疫抑制,致癌性PUVB治疗次数控制在200次以内免疫抑制,致癌性维甲酸致畸性,高脂血症生物制剂和传统治疗方法的原理不同,所以两者可以协同作用;并且生物制剂没有明显的肝毒性,神经毒性和骨髓抑制,可以和传统治疗方法安全地联合应用。一.生物制剂治疗银屑病的理论依据由于银屑病临床上表现为覆有厚层状鳞屑的斑块,病理上表现为表皮增生,角化不全和颗粒层缺失,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银屑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还集中在角质形成细胞异常分化和增殖上。当发现器官抑制的银屑病患者在用环孢素治疗后银屑病皮损

4、明显改善后,T淋巴细胞在银屑病的病理生理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才被认识到。环孢素可以抑制T细胞合成细胞因子,所以环孢素改善银屑病皮损就提示银屑病是一种T淋巴细胞介导的炎症性皮肤病。但是分布至表皮的环孢素同时具有促进角质形成细胞增殖的作用,所以还不能明确这个观点[2]。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合成了一种白介素-2和白喉毒素的融合蛋白denileukindiftitox,可以选择性地杀死T淋巴细胞,使银屑病在临床上和组织学上都得到缓解,这就明确了T淋巴细胞在银屑病发病机制中的中心地位[3]。银屑病的发病机制如下图示。如图示,银屑病的发病可以由5个步骤来解释:(1)APC被抗原激活并迁移至淋巴结中

5、;(2)APC通过信号1和信号2和激活的原始CDRA45+T细胞相互作用;(3)激活的原始CDRA45+T细胞分泌炎症前细胞因子并增殖/分化成T1中心效应细胞和记忆T细胞,记忆细胞在淋巴细胞相关抗原*(CLA)的辅助下可以通过血循环进入皮肤组织;(4)炎症部位释放的化学趋化因子吸引T细胞并和血管内皮细胞相互作用引起T细胞漏出;(5)局部浸润的T细胞分泌的炎症前细胞因子引起角质形成细胞过度增殖,产生更多的化学趋化因子[4]。T淋巴细胞通过以下3个环节参与银屑病的发生发展过程:T淋巴细胞的激活,激活的T淋巴细胞迁移至皮肤组织中,真皮和表皮中的T淋巴细胞分泌细胞因子致病[5]。T淋巴细胞的激

6、活表皮中的抗原递呈细胞(antigen-presentingcells,APCs),如朗格汉斯细胞,捕获抗原或者自体抗原或者细菌超抗原,然后进入淋巴结,激活了原始T淋巴细胞。APC和T细胞之间的接触分别是由APC上的细胞间粘附分子1(intracellularadhesionmolecules1,ICAM-1)和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3(lymphocytefunction-associatedantigen,LFA3)和T淋巴细胞上的LFA-1和CD2完成的。两对信号分子,一对是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和T淋巴细胞受体之间相互作用,另一对是协同刺激信号,可以激活T淋巴细胞并分化为记忆T淋巴细

7、胞。另外,提供协同刺激的信号分子还包括:APC上的CD80,CD86和T淋巴细胞上的CD28,LFA-3和CD2,B7和CD28,ICMA-1和LFA-1,CD40和CD40L。没有识别第二信号的T淋巴细胞则会凋亡。APC上的白介素2和IL-12/IL-23和激活的T淋巴细胞的受体结合,上调细胞因子的转录,如干扰素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IL-12/IL-23,后者可进一步激活原始T淋巴细胞分化为Th1细胞和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在银屑病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