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淮阳县西城中学八年级物理全册《4.5 科学探究 凸透镜成像(第1课时)》导学案(无答案)(新版)沪科版.doc

河南省淮阳县西城中学八年级物理全册《4.5 科学探究 凸透镜成像(第1课时)》导学案(无答案)(新版)沪科版.doc

ID:55512195

大小:250.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5-15

河南省淮阳县西城中学八年级物理全册《4.5 科学探究 凸透镜成像(第1课时)》导学案(无答案)(新版)沪科版.doc_第1页
河南省淮阳县西城中学八年级物理全册《4.5 科学探究 凸透镜成像(第1课时)》导学案(无答案)(新版)沪科版.doc_第2页
河南省淮阳县西城中学八年级物理全册《4.5 科学探究 凸透镜成像(第1课时)》导学案(无答案)(新版)沪科版.doc_第3页
河南省淮阳县西城中学八年级物理全册《4.5 科学探究 凸透镜成像(第1课时)》导学案(无答案)(新版)沪科版.doc_第4页
资源描述:

《河南省淮阳县西城中学八年级物理全册《4.5 科学探究 凸透镜成像(第1课时)》导学案(无答案)(新版)沪科版.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自学指导(一)(3分钟)问题1:说出凸透镜,凹透镜的主光轴、光心、焦点和焦距。答:主光轴——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叫做透镜的主轴。光心(O)——透镜的中心叫光心。凸透镜焦点(F)——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会聚于主光轴上的一点F,F叫做凸透镜的焦点,凹透镜焦点(F)——平行于主光轴的平行光经凹透镜发散后,其反向延长线的焦点叫凹透镜的焦点。焦距(f)——焦点到凸透镜光心O点的距离叫做焦距。问题2:请说出下图透镜的类型,并分别在图上标出它们的焦点和光心甲乙透镜名称:甲乙。自学指导(二)(7分钟)教师教学

2、设计教师姓名任教班级问题:你能说出凸透镜和凹透镜分别对光线有什么作用吗?对这些作用你又是怎样理解的?答: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注意:会聚作用不一定要使折射光线相交,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指的是:光通过透镜后,其折射光线向主轴偏折,即在原光线的传播方向上合拢一些。凹透镜对光线的发散作用指的是:光线通过凹透镜后,其折射光线远离主光轴偏折,即在原光线的传播方向上发散开一些。自学指导(三)(6分钟)问题:说出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并在透镜上画出。答: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1、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2、平行于主

3、光轴的光线经透镜折射后通过焦点。3、经过透镜焦点的光线被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射出。当堂检测:1、一凸透镜的焦点为F,一凹透镜的焦点为F′,让这两个透镜的一侧都正对着太阳,则在两透镜的另一侧的焦点上,F与F′的温度相比(A )A.F点的温度较高B.F′点的温度较高C.两点温度一样高D.无法判断2、关于凸透镜对光线的作用,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D )A.平行射向凸透镜的一束光,经折射一定交于凸透镜的焦点。B.经过凸透镜会聚的光线一定交于一点。C.凸透镜只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发生会聚作用。ABCDD.过凸透镜光心的光线,一定不改变传播

4、的方向。3、下列各镜中,不能改变光束会聚或发散性质是(D )A.凸透镜  B.凹透镜C.凸镜   D.平面镜4、如图所示,四幅图均表示光线通过凸透镜前后的传播方向,其中正确的是(B )5、如图所示,一束光线射入O处光学仪器后聚于主光轴的S点,取走光学元件后,光线会聚于S'点,则该镜一定是(D)A凸镜B凹镜C凸透镜D凹透镜学习目标1.知道透镜的几个基本概念(主光轴、光心、焦点和焦距),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理解并画出通过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2.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过程,学会判断凸透镜和凹透镜分别对光线的作用的方法重点

5、:透镜对光线的作用。难点: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一、单元导入,明确目标二、新知导学,合作探究1、先通读教材70-73页,自主学习本节内容的基本知识,依据发现的问题,再读教材或查阅资料,解决问题。2、完成时间10分钟针对训练;1:请你在下图两个虚线框内分别画出一个适当的光学器件,使它能够满足图中改变光路的要求,并补齐光路。反思:2:完成图中的光路图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