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5439444
大小:27.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5-13
《数学(心得)之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之我见.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数学论文之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之我见 上饶县黄沙岭乡小学 冯荣进 小学数学是数学文化的初级形态,具有简单、浅显而又不乏抽象,概括的特点,是一种最基础的生活常识,在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数学可以帮助人们更好的探究客观世界的规律,并对现代社会中大量纷繁复杂的信息做出恰当的选择与判断,同时为人们交流信息提供了有效、简捷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更应该有责任帮助小学生在小学阶段学好数学文化知识,掌握数学技能,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试验稿”中规定,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
2、展所必须的重要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发展。 小学生数学素质的培养,主要通过数学课、练习课、数学活动、数学竞赛等途径。在当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中,教师应当采用更好的方法、手段,设计更科学、有效的教学过程,对原有的课堂教学模式加以改进,以便更加地发挥课堂主渠道的作用,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为起到抛砖引
3、玉的效果,下面谈几点粗浅的看法,与各位共勉。 一、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注重教学相辅的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教师要遵循现代教学论中的学生观,即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教师为主导。因为,小学生最大的特点就是蕴含丰富的潜在性,教学方法最根本的是对小学生发展的潜在性作用,并以此为桥梁达到促进小学生发展的目的。只有外部的教育影响学生主体的需要相一致,而且学生对外部教育影响的内容与形式有着浓厚的兴趣,表现出肯定、积极的情感与态度时,学生才能积极、主动、自觉地进行智力活动,内化过程才能顺利进行。无视学生的自主活动,一味地实施灌输,以为多多益善,只能导致学生厌学情绪。学
4、生的接受系统一旦封闭,内化过程则中止了,素质培养和发展的过程也中止了。这样,离开学生的这主体性发挥,素质教育就成了一句空话。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在注重启发式,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精神,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要引导学生装思考,发现问题,增加一些开放式、交流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有足够的机会运用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师要十分重视教给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使学生不公学会,还要会学,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如在教学列方程解应用题“和倍”问题(果园有桃树和杏树共有180棵,杏树的棵数是桃树的3倍。桃树和杏树各有多少棵?
5、)时,通过复习题引入例题后,着重与学生讨论两个未知数中先设谁为X,然后通过两个数的倍数关系条件确定另一个未知数用含有的式子来表示,这样学生根据题意自己很容易就能列出方程,并求出方程的解,由于有了分析例题的经验,巩固练习之后,在将问题改成差倍时即将原题目中的第一个条件改成“果园里的杏树比桃树多数90棵”时,学生便通过讨论思考,运用知识的顺问迁移过来,很快便顺利地完成了练习题,这样既提高了解题的效率,又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主动学习而掌握了对“和倍”、“差倍”应用题的一般方法并转化为技能。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着眼于教给学生自主学习。合作讨论、主动探索等等的方法,并通过举一反三的适量训练
6、使其转化为能力素质,从而达到教学的既要“授鱼”又要“授之以渔”的目的。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种求知欲,是带有情绪色彩的一种意向活动,对学生从事认识、学习、实践,获取知识,形成和发展能力是一种强大的动力。 如在教学“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一上课就是:“同学们,老师写几个数,请你们判断一下它们能否被2、3、5整除。”学生用笔计算回答后。教师抓住时机及时说:“现在你们任意说出一个整数,老师不用笔算就能很快说出它能否被2、3、5整除。”学生带着疑问的心情给老师出数。数越出越大,
7、老师一一回答后让学生验证。学生验证后,颇感惊奇,于是老师不失时机的说:“你们想不想知道老师是怎样得结论的?”于是一种急于知道判断方法的深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便油然而生,为新知识的传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尊重差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拥有同等的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 学生之间的智力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且基本保持不变。数学教学不是为了消灭学生间的智力差距,而应是实现差异的发展,即既要促进聪明学生的发展,又要促进中等的较低智能学生的发展,布要发展,必须有学生主体的积极参与,离开不参与又何来发展?然而传统的教学中,往往是聪明学生主动积极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