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5437209
大小:27.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5-13
《语文(心得)之等闲识得学案面,灵活多样总是“春”.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语文论文之等闲识得学案面,灵活多样总是“春” 2007年语文学科开始正式推行教学案,回味已走过和正在走的教学案学习之路,令人深思。和以往的教学方式相比,教学案给了我们更大的教学拓展空间,给予学生更明确的学习导向,展示出课堂探究学习的清晰脉络。如何更加科学合理的编制教学案,现结合语文新课程标准和平时编制的具体做法,谈谈本人的一点粗浅认识。 一、优化学案中的课堂问题设计 在我们的日常语文教学中,由于没有准确抓住提问的契机,或者不懂提问的艺术,导致了很多提问误区的出现。比如:为提问而提问,过于简单而杂乱,没有
2、思考价值。这不仅让学生的思维得不到训练,还让学生在一个个无聊的问号前疲于奔命。或是提问大而不当,空泛、难度大,在学生的思维还未进入状态,提问的时机尚未成熟之际,就匆忙提出一些较深奥的问题,令学生茫然不知所措。这类提问至多就是帮助教师成为滔滔不绝的讲授者,或者是请学生入瓮的向导,也会使课堂陷入一种庞杂而无序的状态。当学生枯坐冷板凳听教师喋喋不休成为一种常态,当学生绞尽脑汁猜测所谓标准答案成为一种习惯,语文的对话、乐趣已无从谈起。 在这样的现实面前,减少无效的课堂提问,转变提问的方式就成为摆在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
3、严峻课题,适时适度、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已成为课堂迫切的需要。教学案就义不容辞的担当起了这样的任务。在课文学习这一环节上讲究所提问题应该语言简明,指向明确,让学生一看就知道从何角度去思考,不能大而空,应建立在对文本的正确解读基础上,应与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相吻合,符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有助于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正确理解。如在教《老王》这篇文章时,我在学案上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文章中最能打动你的是哪个片段?在这个片段中又有哪些细节让你印象深刻?让学生通过这一问题揣摩文章语言,进一步品味人物形象,达到了较好
4、的效果。 二、培养学生的课堂质疑能力 拿着一张精心编制好的语文教学案自信满满的去上课,有时却会遭遇这样的尴尬:教师激情满怀,学生却了无兴致。课后反思这一现状,因为课堂教学流程和内容已完备的呈现给了学生,使他们毫无探究体验的情趣了。所以,一份教学案不能成为一节课的替代品,学案上问题的设计不能完全取代课堂师生的对话,应该开辟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天地。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践证明,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创设丰富多彩的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怀疑,鼓励学生质疑,引导学生释疑,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种教学模式,
5、比传统的通过被动的阅读寻找所谓正确答案的教学方法更富成效。学生质疑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教学内容的感知和把握,以及思维得到训练的过程。 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创设质疑的情境,将学生置于“问题”的环境中,启发、激励、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与探索,从而使学生情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新颖、生动、形象、富有启发性,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成为学生的迫切愿望。在教《范进中举》一文时,我是在教学案上这样设计教学情景的:科举制度实行了1300多年,选拔了十万名进
6、士,百万名举人,构建了封建社会庞大的官僚群体,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但它也给封建知识分子带来了长久而沉重的心理压力。很多读书人对科举的投入是终身的,一旦中举,喜报到处,怪事丛生。一般是听到考中的消息欣喜若狂,疑是做梦。所谓“喜过还疑梦,狂来不是儒。”学生兴趣盎然,从而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问题。 创设问题情境还要贴近学生实际,要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在学习艾青的《土地》一诗时,学生对诗人用“嘶哑”一词来形容鸟儿的歌喉不能理解,提出了许多问题。我就抓住学生对情感的微妙认识,以当时正
7、在热播的电视剧《天龙八部》来引导,通过讨论游坦之把自己的眼睛献给阿紫的情节进行类比,悟出:“嘶哑”是因为它对土地爱的深沉不停歌唱的结果,学生在会心的微笑中很容易理解了词的内涵。在这过程中,学生的质疑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 语文课关注的是“人”的发展,而学生形成思想的最初萌芽也许就是对某个具体问题的质疑,所以语文老师要精心呵护学生表现自己想法的意识,哪怕它是一个幼稚的想法,须知正确思想的生成也许就是从这里开始。在围绕教学案学习的过程中,如果我们能灵活对待,定能让生成之花在课堂美丽绽放。 三、合理有效的课堂延
8、伸拓展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堂教学要积极开发和利用丰富的语文课程资源,沟通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沟通与生活的联系,扩大学生语文学习的视野,提高学生学习运用语文的积极性,从而丰富语文课程的内涵。语文课堂教学日益将拓展作为引导学生研究问题、分析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有效手段,以此实现语文走向生活,走进更广阔天地的目标。作为课堂学习载体的教学案也应该发挥好这一功能。 缺少拓展性的语文课堂对有强烈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