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5423131
大小:45.0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20-05-12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观察与思考.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观察与思考 教学的有效性是所有教育教学改革的共同追求。课程改革的首要目标就是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课堂教学改革也出现了形式化、低效化的现象。可以说当前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层面所遇到的最大挑战和所受到的最强烈批评就是无效和低效问题。因此,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巩固课改成果、推进课程改革持续深化发展的关键。 一、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指什么? 教学的有效性离不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以,教学有效性既指如何教,同时学得如何也是重要的考量标准。 从学习的角度来看,考量学生有效学习有三个指标:提
2、高学习效率,获得学习结果,强化学习体验。 如何提高学习效率?首先,课堂教学不能把时间浪费在非学习上;其次要求提高单位时间的学习质量。 如何取得学习结果?每节课都应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学习收获。表现在学生双基掌握,智能提高,方法掌握,思维方式发展。如何强化学习体验? 提高学习效率,取得学习结果,能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体验。积极的体验和态度会促使学生乐于学习,并提高学习的效率。 从教师的角度来讲,有效的教学指的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教学。它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直接促进,即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学得更多、更快,更好,更深。
3、 2、间接促进,即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学会了学习,掌握了学习方法,提升了学习能力。 从教育学专业角度来说: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 二、新课程教学的有效性的表现 课堂教学着眼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学习的行为、方式、习惯、技能有明显进步。 教师能从教教材转向用教材,自主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注重联系实际生活,在教学的同时,积极开展研究。课堂教学关注三维目标。 三、当前课堂教学有效性缺失的表现 新课程强调“自主、合作、探究”,表现:活动增强,气氛活跃,学生“动”起来了。但“动”起来了的表象之
4、下:哪些问题是学生自己提出来的?教师提出的问题,多数学生都踊跃回答,见解又趋于一致,问题是否有价值?在现有班额和教室空间内,邻座间的交流就是小组讨论,教师提出问题,学生马上交流独立思考的空间在哪里?于是出现了一对矛盾:教师苦于难以落实基础知识,而教学又流于空疏的讨论。这样,一个最基本的问题是,在课堂有效的时间内,教师“教”给了学生什么?学生“学”到了什么?这是当今语文课堂有效性缺失的总体感受,具体说,主要还有以下表现: 1、双基倍受冷落 在新课程教学中,因为课标提出了对人文精神的培养,教材在课前的“预习提示”和课后的“研讨
5、与练习”均将知识性内容作了弱化处理,有些教师便在教学中便不大重视基本知识的理解、掌握,不注重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跨过基础做了许多迁移和发挥,做些思想教育与精神培养的工作,好像教学中涉及“双基”就不是在搞新课程,仅把目光聚焦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光环上,将“知识与能力”束之高阁。 2、阅读教学不能直面文本,直面文本语言 我们现在有形形色色、五花八门的形式主义的东西,说难听点,就是各种各样的“表演”。这种“表演”使学生不能直面文本,直面文本语言。最常见的,就是偏离文本的空疏讨论脱离了语言文字。现在很多学生,你一篇文章讲完了,
6、他还没有完整地读过一遍课文。如果学生不阅读文本,不把文本读通,这个老师恐怕是基本失职的。 3、课堂无限开放 一些教师没有真正领会《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一理念,片面追求跨学科的学习,片面追求愉快教学,从而导致初中语文教学中出现了非语文活动过多的现象。例如,有的教师在语文课堂上热衷于游戏、表演,有的教师在语文课堂上热衷于实验、操作,有的教师热衷于让学生叠纸、绘画、唱歌,等等。这些活动使初中语文教学表面上看起来热热闹闹,但由于有很多活动游离于理解和运用语文之外,加之耗时多,实际上使初中语文教学
7、陷入了一种新的少、慢、差、费的境地,语文学科基本特点丧失,语文课程根本目标迷失,语文课成了大杂烩。 4、启发无处不在 由于课堂中问题设计太多太碎,一个套一个,学生马不停蹄跟随;表面看,教师尊重学生,学生围绕着教师的问题在不停地思考,但这种缺乏系统性和弹性的发问,极易将学生引向单向思维的死胡同,长期以往,学生学会的是迎合教师的意图,而缺失自我富有个性的解读。 5、学生不由自主 如今的课堂流行一些这样的语言:“你喜欢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你喜欢怎样读就怎样读!”,“你想和谁交流就和谁交流!”……由于不得精髓,不分场
8、合机械追“新”,加之引导功力不够,不和谐的现象接踵而至:不少学生读最简单的一段,唱读、乱读,胡乱交流……此时,教师要不要收回成命,实施干预?退一步,学生奉命而动,但因能力所困,选择没有深度,游离于文本重点之外,又该怎么办?课堂上看到的更多的是表面“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