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一元一次方程(1)教案.doc

解一元一次方程(1)教案.doc

ID:55420095

大小:48.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5-12

解一元一次方程(1)教案.doc_第1页
解一元一次方程(1)教案.doc_第2页
解一元一次方程(1)教案.doc_第3页
解一元一次方程(1)教案.doc_第4页
资源描述:

《解一元一次方程(1)教案.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解一元一次方程课题解一元一次方程课型新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熟悉利用等式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过程。        2、通过具体例子归纳出移项法则。3、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方法,能熟练求解一元一次方程。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探索活动,发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成功的快乐,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合作精神,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教学难点移项法则的理解和运用教与学策略指导与自主学习相结合课前准备(教具、活动准备等)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㈠复习提问:1、方程:含有____

2、___的______叫做方程,2、合并同类项:把同类项的系数_______,所得的结果作为_____,字母和字母的指数________。思考回答㈡情境导入,引入新课㈢自主学习,掌握新知㈣例题达标训练3、方程的解:使方程两边 _____的 _____的值叫做方程的解。问题:小明的年龄乘2再减5,得数是21,那么小明的年龄是多少?答案:解:设小明的年龄是x,则2x-5=21①应该怎么求解呢?方程两边都加上5,得2x-5+5=21+5也就是2x=21+5②比较①、②两个方程可以发现,这个变形相当于把原方程中的-2改变符号后,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这种变形叫做移项。因此,方程2x-5=21也可以这

3、样解:移项,得2x=21+5合并同类项,得2x=26方程两边同除以2,得x=13师总结归纳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1、移项2、合并同类项3、系数化成1例1、解下列方程:⑴2x+6=1⑵3x+3=2x+7你能独立完成吗?[师启发引导,点拨指导]讨分组论求解过程一生板演观察方程变形前后的变化生比较两种解法的特点,得出移项的好处。理解记忆独立完成例题1在求解时学生一般会应用上节课学的等式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应让学生通过观察、归纳,独立、发现。㈤运用新知,解决问题㈥感悟与收获㈦目标检测㈧布置作业例1、解方程:x-1=-2移项,得x=-2+1合并同类项,得x=-1方程两边都除以,得x=-4课本110页随

4、堂练习1习题5、31、2[及时反馈、点评答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解下列一元一次方程:1、3x-7=22、3x+3=7-2x3、1-x=-2做新课堂探究对应的这一节练习题独立完成例题2题组训练学生板演自谈收获自我测验反馈首先鼓励学生自己尝试求解方程,教师及时发现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然后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教学时,不要拘泥于教科书中的解法,只要学生的解法合理就应给于鼓励。教学时,教师要少讲、精讲,把尽可能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思考、做题。附板书设计:解一元一次方程(1)1、方程步骤:例2:解方程:学生练习区:2、合并同类项1、移项,得x-1=-23、方程的解2、合并同类项,得

5、(师板演步骤)3、系数化为1,得解一元一次方程教学反思方程是处理问题的一种很好的途径,而解是这种途径必须要掌握的。这节课上学生是带着上一节课的内容来学习的,现对这部分内容总结如下:本节课的整体过程是这样的:先利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从而引出了移项的概念,然后让学生利用移项的方法来解方程,当然今天是第一次接触这部分内容,所以在方程的选择上,都是移项后,同类项的合并比较简单,与前一节内容相比较,可轻易感受到这种解法的简洁性;讲解完成后,进一步给出了练一练的两个方程,让学生动手去做;仔细观察学生的练习过程,出现了很多困难。总结一下,大致有以下几种比较常见的情况:①含未知数的项不知道如何处理;②移项

6、没有变号;③没移动的项也改变了符号;针对以上情况,利用课堂时间,先让有困难的学生说一下自己在解题过程中出现的困难,让其他同学帮助他找出错误并加以解决,这样更能促进同学间的相互进步。再让学生总结注意点,教师进行点拨。最后的学生小结并不是一种形式,通过小结教师能很好地看出学生的知识形成和掌握情况。总的来说,虽然课堂上同学们总结错误点总结的不错,但学生对解方程的掌握仍浮于表面,练习少了,课后作业中的问题也就出来了;第一,解题中部分同学仍采用原来的等式性质进行;第二,移项时符号还是一个大问题;所以总的说来,这课堂效率不高,没有完成基本的课堂任务;学生一节课下来还是少了练习的机会,看来对求解的题目,课

7、堂上需要更多的练习,从题目中去反馈会显得更加适合。在新教材的讲解中,有时还是要借鉴老教材的一些好的方法。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