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5368638
大小:35.0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20-05-12
《人教版初二语文上册同步练习及答案:桃花源记同步练习(3).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人教版初二语文上册同步练习及答案:桃花源记同步练习(3)☆课文导读本文是以记叙文为主的文章,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把发现桃源、小住桃源、再寻桃源的曲折离奇的情节贯穿起来,描绘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与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基础过关一、读音辨析遂迷(su)邑人(y)间隔(jinɡ)语云(y)豁然开朗(hu)屋舍俨然(yǎn)阡陌交通(qiānm)郡下(jn)黄发垂髫(tio)刘子骥(j)便要还家(yāo)诣太守(y)舍船(
2、shě)屋舍(sh)缤纷(bīn)怡然(y)二、词语释义缘溪行:缘,沿。夹岸数百步:夹岸,夹着溪流两岸。芳草鲜美:鲜美,鲜艳美丽。欲穷其林:穷,穷尽。豁然开朗:开朗,开阔的样子。悉如外人:悉,全。怡然自乐:喜悦,心满意足。咸来问讯:咸,都。问讯,打听消息。妻子邑人:妻子儿女,同乡人。叹惋:感叹,惋惜。复延至其家:延,邀请。不足为外人道也:不足,不值得。处处志之:志,做记号。三、语句解读1.古今异义词。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味道)新鲜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交通运输妻子古义:妻子儿女今义:指男方的配偶绝境古
3、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无论古义:更不必说今义:不管(连词)2.省略宾语的句子。⑴问(渔人)所从来,便要(渔人)还家。⑵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村中人)皆叹惋。⑶余人各复延(余人)至其家。⑷辞(村中人而)去。3.判断句。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四、作家作品陶渊明(约365427),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世号靖节先生,别号五柳先生。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五、背景探视本文原是陶渊明《桃花源》诗前的序文,大约作于
4、南朝宋武帝永初二年(421),陶渊明时年57岁。因为当时正处于东晋末期,社会环境是战乱纷呈,生灵涂炭,陶渊明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隐居农村已十余年,对农村的现实有更深的了解,对人民的愿望更有切身体会,于是构想出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世外桃源。☆一显身手一、基础知识1.为下列加点字注音。豁然()俨然()垂髫()阡陌()()发髻()两鬓()2.下面各句加点词都有不同解释,选出正确的一项。⑴得其船,便扶向路。()A.扶助、帮助B.用手支持C.沿着,顺着⑵处处志之()A.作标记B.标记C.意志⑶芳草鲜美()A.色彩鲜艳美丽
5、B.新鲜美丽C.味道好D.新鲜肥美⑷余人各复延至其家()A.延长B.推迟C.聘请、请D.伸展3.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A.阡陌交通B.无论魏晋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D.落英缤纷4.下列句中的加点字与皆叹惋中的皆字异义的一项是()A.男女衣着,悉如外人B.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C.具答之D.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5.选出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A.出:既出,得其船皆出酒食B.乃:乃大惊乃不知有汉C.复:复前行不复出焉D.舍:便舍船屋舍俨然二、整体感知1.选择下列语句中翻译正确的一项。⑴有
6、良田美池桑竹之属。()A.有好的田地,好的池水和桑竹之类。B.有良田池水桑叶竹子等。C.有肥沃的田地,美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D.有良田池水和桑竹等各种植物。⑵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A.初进时,洞口很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B.初时很窄,只能人通行。再走数十步,一下子明亮起来。C.刚进去很窄,只通过一人。又走几十步,一下子高兴起来了。D.刚进去时,洞口很窄,只能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有了光亮。2.判断下列各句正误。(对的打,错的打)⑴《桃花源记》一文
7、以时间先后为顺序,从发现桃源,到访问桃源,再到离开桃源。()⑵阡陌交通的意思是:田间的小路成为交通要道。()⑶陶渊明在本文中通过描绘桃源中的生活情状,来表达作者的社会理想。()⑷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绘的世外桃源就是现在所谓的共产主义的理想社会。()3.对世外桃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逃避现实的一种空想,毫无积极意义可言。B.这是针对现实的一种追求,在当时有着积极的意义。C.这是空想,但寄托了人民要求和平生活的愿望。D.它的出现反映当时社会黑暗,战乱频繁。4.填空。⑴本文的作者是著名诗人,名,字,生
8、活在战乱频繁的朝。⑵文中突出桃源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是:;文中突出社会生活平静的句子是:;文中突出桃源人和平劳动、幸福生活的句子是:。⑶本文中出现的四个成语是:A.__________B._________C.__________D.__________三、课内阅读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