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案设计.doc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案设计.doc

ID:55367375

大小:25.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5-12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案设计.doc_第1页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案设计.doc_第2页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案设计.doc_第3页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案设计.doc_第4页
资源描述: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案设计.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案设计《乡下人家》教案设计设计理念:《乡下人家》是人教社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六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这一组的专题是“乡村生活”。随着课文的描述,像踏在弯弯曲曲的乡间小路上,那些简朴的农舍前,挂满瓜架的是青、红的瓜,朴素而艳丽的是各色的花,屋后或是一片青翠的竹林,母鸡带着小鸡们在林中悠然地觅食,雨后清新的地面上又被印上了快乐的“小竹叶”,“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曼妙画面就袅袅地从屋前流淌着的小河中来到你的眼前……文章语言清新,富有生活情趣,容易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要通过教学,让久居闹市、耳中灌满了车水马龙喧嚣的孩子们借助课文

2、中清新优美的文字想象画面,感受田园生活的诗情和乐趣。同时,引导他们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朴实而又生动的语言展现乡村生活的,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本设计注重文本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将所有画面分成三组,先安排前两组画面(植物、动物)的学习,让学生通过朗读、感悟、交流、再次朗读来理解乡下人家景色的特点。第一组静景着重理解生意盎然,朴素华丽,清新质朴;第二组动景着重理解生机勃勃,活泼热闹,自然随意。在此基础上体会第三组图(人与自然)中蕴涵的和谐。这样一来,学生头脑中展现的不是毫无次序的分镜头,而是一气呵成、层次递进的风光片。学生情感在课文内在的逻辑

3、顺序和情感顺序的逐步引领下,走入文本深处,与作者进行精神对话。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能通过精读第一段,了解大意,体会文字所描绘的意境。2、联系课文,展开想像,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更好地理解课文。3、领略文中所描绘的美景,发现家乡的美,自然的美,由衷地喜爱家乡,喜爱自然。教学重点:能在品味文字的基础上体味乡人人家,体味乡野之趣。教学难点:联系课文,展开想象,通过语言文字训练更好地认识文章及自己生活环境。课前活动:我们来做一个游戏,给你一幅图,请在最短时间内说说自己所看到的或想到的。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刚才这些图片,来自我们的生活家乡——“乡下人家

4、”,怎么样,非常迷人吧!在我国的很多乡村,都有像这样的各具特色的迷人的乡下人家。这节课我们就跟随作家陈醉云先生一起走近乡村生活,走近乡下人家,去领略田园生活的美好。点击出示:乡下人家,陈醉云(齐读,轻轻读,绘声绘色地美美地读)(设计意图:设计悬念,通过图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对乡下人家的向往之情。)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打开语文书朗读课文,觉得难读的句子请多读几遍,同时找一文中的哪句话写出了作者对乡下人家的感受?(学生自由朗读)(设计意图:简单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脉络。)2、交流:(1)读了一遍课文,这乡下人家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用

5、一个词来形容)评价:大家很会学习,马上能用上课文中的词语来表达自己的感受了。(2)文中哪句话写出了作者的感受?划出,一起读,同时板书: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设计意图: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对课文的整体把握。)三、再读课文,深入探究1、找一找,课文写了哪些独特、迷人风景?哪几小节是写傍晚和晚上的迷人风景?2、交流,学生叙述,老师板书:屋前(搭)瓜架;门前(种)鲜花;屋后春笋(冒);林中鸡觅食;河里鸭戏水等。4、引导阅读:这一道道独特、迷人的风景,哪一道最吸引你,为什么?把你的感受通过朗读绘声绘色地表现出来。(重点指导交流第一段)(1)交流。(2)评价:你不仅读

6、懂了课文,还能用上一句话(词)表达自己的感受,你真不错。还有同学喜欢这一段吗,喜欢的同学我们一起来朗读。(3)朗读。(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置,主要是为了学生理解主要内容,并且能学习文章优美的语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