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有痕教,实现网状分享.doc

寻找有痕教,实现网状分享.doc

ID:55364694

大小:166.00 KB

页数:2页

时间:2020-05-12

寻找有痕教,实现网状分享.doc_第1页
寻找有痕教,实现网状分享.doc_第2页
资源描述:

《寻找有痕教,实现网状分享.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寻找有痕教学,实现网状分享景宁实验二小张娟课堂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更是一门无限的功课。我有幸参加了全县小学数学教师的培训活动,聆听了4节不同领域的课以及他们的做课观点。每个老师都从教材从学生的基础出发,设计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课堂。每节课都有它自身存在优点,都有我们值得研究的价值。作为一线教师,我深知,没有学习,就没有发展,没有反思,就没有提升。此次学习,让我感受最深的有:一、基于教材处理,落实有序思考黄正理老师的《数图形的学问》让老师们眼前一亮。我们常常在做的是把数角,数线段,数长方形,数平行四边形一起总结

2、概括,会追问:为什么图形不一样,都可以用3+2+1来表示,进行方法的小结。一般到此为止。但黄老师的教学接下去有一个转折,在数一层三角形学问后,再让学生数两层的时候,进行了化繁为简,把两层的三角形进行分解,进行有序的思考,通过课件展示出每层的图形形状,让学生明白(2+1)×2=6个,然后继续数三层,五层的三角形共有多少个,先分组数,再合并,理解变中求联。通过这样有序的推理之后,学生在解决后面的练习时就比较简单。这是一节教材重组的课堂,教材中没有原原本本的安排,这有赖于一个有思想的老师。只有有思想的老师,他想

3、表达自己的想法,想传达自己的思想,他才会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因此,迁移到自己身上,我们应该立足系统性教材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现实起点,分析原因,适时有效地设计一些系统性的知识点进行教学,让孩子们能把一些常规性错误扼杀在萌芽状态。二、基于生活经验,自主建构模型梅校长的《折线统计图》是一节很胆大,很有想法的课,仔细去研究他,会有更多的收获。《折线统计图》是在学生已初步积累一定的统计活动经验,且认识了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整节课围绕:关于折线统计图,学生的原有经验是什么?如何让学生基于原有经验,自

4、主感悟折线统计图的结构特征?怎样让生活经验与数学学习有效对接?解决了这三个问题,一节课也就分析深刻了。折线统计图是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两者在整体结构、组成要素、数据确定方法等方面都有着许多相似之处,不同的只是数据表示的方式和反映信息的侧重点,可谓是统计图表家族中的“孪生兄弟”。那能不能通过任务驱动让学生自主感悟折线统计图的结构特征以及与条形统计图的区别与联系,以更好地抓住两种统计图的异相,引导学生从“类”角度理解新知识,实现知识的“求联”。当我去实践这堂课时,怕时间太空余,也为了丰满整个课堂,

5、我增加了这样一道题:小胖和丁丁记录了小亚生病时体温的变化情况。折线统计图中隐含着知识点需要我们基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素材加以剖析。一切根据生活经验而来。我们再来看两幅折线统计图,研究一下刻度问题。学生看出,两幅图的内容完全相同。从而引出问题:为什么都是小亚同一时间的体温,两幅图的折线起伏差别这么大?经过小组讨论,学生找到了其中的原因:两幅图的刻度不同,同样的单位长度,图1表示的温度是图2的10倍。由此得出结论:一格表示的数量越小,条形的长短或折线的起伏相差越大。教师又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要省略一部分刻度?

6、学生有三种回答:一是人的体温不可能低于30℃,所以0℃~30℃这部分是多余的;二是省略一部分刻度,才能使每一格表示更小的数量;三是方便医生,一眼就能看清病人的体温变化。最后一种回答,把为什么要放大差异的现实需要也说清楚了。课堂的教学是按需存在的,一切皆因需要。如果我们能读懂编者对教材赋予的内在需要,那我们的教学就会有质量,能掷地有声。如果我们能读懂学生的学习需要,学习困难点,那我们的设计就会有效,能静待花开。如果我们能读懂课堂的预设与生成,那我们的课堂就能高效,能事半功倍!2016年5月19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