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5356362
大小:41.5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20-05-11
《邹忌讽齐王谏76562.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邹忌讽齐王纳谏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2.理读课文,总结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现象。3.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理解讽喻说理的特点。【重难点】 1.反复诵读中对文章的写作特色和劝谏技巧的领悟。2.类比手法的运用及作用【自主学习方案】 第一课时: 资料链接:《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活动的史书,其涉及年代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国。《战国策》原名《国事》《短长》《事语》《长书》等,由于书中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所以传到西汉末时,由刘向整理校正后定名为《战国策》,至于这部书的作者,已不可考。《战国策》语言活泼流畅,粗中有细,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如善于讽谏的谋臣邹忌,任性顽固的贵族老妇人赵太后,追逐功名富贵的策士苏秦。另外,还特别善于运用一些讽喻性的小故事作比,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战国策》不愧史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解题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巧妙地用一个兼语句式点明了文章内容地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 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籍谈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而当时的谋士淳于髡不服,就用隐语向邹忌提了关于修身、处世、安民、用贤、治国五个难题,邹忌都能对答如流。辩论结束后,淳于髡对他的仆人说,看来这个人破格重用的日子不会远了。时过一年,威王果然封邹忌为成侯。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背景材料 春秋战国之际,七雄并立。各国间的兼并战争,各统治集团内部新旧势力的斗争,以及民众风起云涌的反抗斗争,都异常尖锐激烈。在那激烈动荡的时代,“士”作为一种最活跃的阶层出现在政治舞台上。他们以自己的才能和学识,游说于各国之间,施展着自己治国安邦的才干。各国统治者也认识到,人心的向背是国家政权能否巩固的决定性因素。失去了民心,国家的统治就难以维持。所以,他们争相招揽人才,虚心纳谏,争取“士”的支持。 关于“讽谏”与“直谏” 讽谏:用设喻、诙谐等方式使君主省悟自己的过失;直谏:直接陈述自己的意见(包括批评的意见),希望君主采纳。“讽谏”与“直谏”是相对的,目的相同,但方法不同。封建社会,皇权威威,不可侵犯,有多少谋臣良相因批龙鳞、逆圣听而惨遭杀身之祸:比干剖腹挖心、伍子胥赐剑自刎、屈子放逐、司马迁蒙宫刑之辱,都是千古奇冤!然而,邹忌却敢于批评齐威王偏信谗言,教育齐威王要从谏如流,他凭借的正是一个“讽”字,一种聪明巧妙的劝谏方法。邹忌讽齐王纳谏学案1、文学常识《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它是时代的体史书,由(人名)整理编辑而成。2、重点字词读音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期年()一、词语解释1、修八尺有余2、形貌昳丽3、朝服衣冠4、窥镜 5、孰视之6、自以为不如7、弗如远甚8、吾妻之美我者9、私我也10、皆以美于徐公11、诚知不如徐公美12、今齐地方千里13、王之蔽甚矣14、面刺寡人之过15、谤讥于市朝谤:讥:16、闻寡人之耳17、时时18、间进间:19、期年20、虽欲言二、翻译句子1、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3、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4、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5、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6、皆以美于徐公7、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8、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9、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10、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第二课时:1、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2、划分文章段落,概括各段大意。(1)邹忌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文中如何塑造邹忌这一形象的?(2)结合课文分析齐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3分) (3)本文中邹忌和齐威王个性鲜明,你更欣赏哪一位?说说你的看法。3(1)邹忌是怎样启发诱导齐威王纳谏的?邹忌的讽谏艺术有什么特点?(2)邹忌劝谏齐王的策略,高明在哪里?(2分(3.)文中邹忌的可贵之处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4)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从语言运用的角度,邹忌的进谏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5.)邹忌讽谏使齐王欣然接受,如换作直谏效果可想而知。结合实际,谈谈邹忌的劝说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何启示。(6.)从邹忌进谏、齐威王纳谏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请就一个方面谈谈。(3分) 4(1.)请仿照示例,补充一则与“纳言”相关的事例。(除甲、乙两文之外)二、链接中考 (二)、阅读下面文言,完成18—22题。(14分)(2011河南)邹忌修八尺有余,……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18.下边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A.今齐地方千里(地域,表处所)B.朝服衣冠,窥镜(察看)C.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当面)D.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偏爱)19.与例句中加点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A.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B.暮寝而思之C.臣之妾畏臣 D.何陋之有20.文中邹忌从与徐公的比美中,悟出的治国的道理是:(3分)答: 21.文中画线的句子在表达上的作用是:(3分)答: 22.将下边这两个句子译为现代汉语。(4分)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译:②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译: (三)文言文比较阅读(2011全国名校中考模拟卷 ) [甲]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乙] 景公披狐裘坐于堂,晏子入见。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臣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受教矣。“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 1、解释下面的词语。(1)王之蔽甚矣( ) (2)臣之妻私臣( )(3)皆以美于徐公( )(4)以与饥寒者( ) 2、下面句中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于 (1)四海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2)能谤讥于市朝 B:之 (1)饱而知人之饥 (2)面刺寡人之过者 C:以 (1)以与饥寒者 (2)皆以美于徐公 D:而 (1)时时而间进 (2)雨雪三日而不寒 3、翻译。(1)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译: (2) 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译: 4、[甲]文,邹忌进谏的目的是为了劝齐王纳谏;[乙]文,晏子进谏的目的是为了劝景公 。[甲]文邹忌进谏时采用类比的手法,现身说法说服了齐王;[乙]文晏子进谏时采用了 方式,同样达到了目的。5、请进一步探究以上两文的相同点,找出你的一点发现(试题已涉及的除外),并简要说明。1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1)朝服衣冠(2)今齐地方千里(3)王之蔽甚矣4)时时而间进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2分)(1)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2)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14.本文的结尾说:“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齐国能够“战胜于朝廷”,邹忌功不可没。请你具体说明邹忌功在何处。(3分)2010年平谷二模: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邹忌修八尺有余,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11、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皆以美于徐公可以一战B、时时而间进立有间C、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宜可以南面而制秦D、朝服衣冠朝而往1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2分)(1)臣诚知不如徐公美_______(2)孰视之_________13、翻译句子。(2分)(1)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2)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14.选文首先叙写了邹忌与徐公比美的情况,然后写邹忌由己及君思考并进谏,说明“”的事实(用原文回答);接着叙写齐王纳谏的态度、决心和措施;最后写 (用自己的语言概括)。(2分)15.你认为齐国能战胜于朝廷的原因有哪些?请你从中概括出一条对我们的学习有指导意义的建议。(3分)答: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