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下册单元复习资料2

初一语文下册单元复习资料2

ID:5533312

大小:44.00 KB

页数:23页

时间:2017-12-17

初一语文下册单元复习资料2_第1页
初一语文下册单元复习资料2_第2页
初一语文下册单元复习资料2_第3页
初一语文下册单元复习资料2_第4页
初一语文下册单元复习资料2_第5页
资源描述:

《初一语文下册单元复习资料2》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初一语文下册单元复习资料2让学生运用表格把作家、作品、作者朝代、对作者评价、名言名句罗列出,以便于记忆。三、写法的复习《陋室铭》1、赋、比、兴的艺术手法的运用。2、还运用了如引用、比喻、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3、语言上骈散结合《爱说》1、衬托(正衬、反衬)的成功运用。2、语言的骈散结合。3、托物言志的写法。四、梳理陋室铭1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字,后成为一种体。这种体一般都是用韵的。这种体,或歌颂赞美,或有所警诫。2本是作者用自述其志的。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法伟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3思考(1)“不在高

2、,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在中起什么作用?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水引出陋室。(2)“斯是陋堂,惟吾德馨。”这两句在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 “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的核心。用“惟”字加强语气。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 (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写什么?写陋室幽雅恬静的自然环境。(4)“谈笑有鸿儒,往无白丁”是写什么?写陋室往客人之高雅。可知堂中人也是一样的高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

3、几句写什么?  写室中事。可见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怡然自得的神情。(6)“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两句写什么?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7)“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写什么?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伟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爱说1“说”是古代一种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2这篇短,将花的形象比拟为人的品质,以的形象比

4、拟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爱之情表达自己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和追慕,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3思考 (1)作者描写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喜爱哪一种花,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现。作者用“菊”和“牡丹”作正衬和反衬,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的主旨。(2)用了两个“独”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生活态度。两个“独”字,都表现出倚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生活态度。但“我”爱又与陶渊明的爱菊又有所不同。(3)具体地说说作者写的哪些美好形象。①从生长环境方面:写她“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濯清涟而不妖”的质朴;②从体态香气方

5、面:写她“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写她“香远益清”的芳香;③从风度方面:写她“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清高。这些描写,是将人格化了,是把她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4)第二段作者把“菊”“牡丹”“”比喻象征哪三种人?作者把菊花比喻象征成隐士,把牡丹比喻象征成富贵的人,把花比喻象征成君子。()作者对“爱菊”“爱”“爱牡丹”的态度分别是什么?爱不同的花象征不同的生活态度。菊花秋天开花,独抗寒霜,被人比作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隐士,作者对爱菊并不反感,只是慨叹真正的隐士极少。牡丹雍容艳丽,比作富贵之人,作者对爱牡丹是厌恶鄙弃,讽刺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态。而

6、对爱同气相求。作者托物言志,在的形象中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四、重温阅读语段爱说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可爱者甚蕃()濯清涟而不妖()不蔓不枝()香远益清()2.翻译言语句。菊之爱,陶后鲜有闻。之爱,同予者何人?3.理解填空。①第一段中描写花高洁、质朴的语句

7、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花正直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短以为写作对象,写菊、牡丹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③从上下连贯的角度看,第二段结尾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放在“之爱,同予者何人?”的前面,作者将它放在结尾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短赞扬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实则是作者思想情怀的抒发,可现实生活中,有人却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这两种观点,你是怎样看待的?请简述理由。答:_

8、____________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