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5301183
大小:28.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20-05-09
《英语计划总结之PEP英语六年级下册教学计划.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英语计划总结之PEP英语六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一、新课标对本册教材的要求 小学阶段英语课程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他们英语学习的积极态度,使他们建立初步的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培养学生一定的语感和良好的语音、语调基础;使他们形成初步用英语进行简单日常交流的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和创造能力。适当介绍中西文化,培养学生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增强世界意识,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PEP)》是课程教材研究所英语课
2、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与加拿大LingoMedia国际集团合作编写的一套全新的小学英语教材。这套教材是根据教育部制定的《国家英语课程标准》编写而成的。供小学6年级的学生使用。 本册教材的特点是:1.强调语言运用。2.注重能力培养3.突出兴趣激发 4.重视双向交流5.融合学科内容6.重视灵活扩展7.实现整体设计 本册的主要内容能听、说、读、写61个单词或短语以及7组句子和4个单句。(包括比较事物、询问身体状况、谈论过去发生的事和告别晚会等几个话题)要求能在真实语境中正确运用并能读懂简短语篇。 本
3、人对教材的认识:在五年级的对话的基础上,增加了阅读的内容和难度。本册中所涉及的一般现在时、一般将来时、过去时等句型中对人称、是动词的变化、行为动词的运用对小学生都是一个难点,要打好此部分的基础,为六年级的毕业考试打好基础。 (一)、本册教材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目标: 1.能听、说、读、写61个单词或短语以及7组句子和4个单句。(包括长度、重量、高度、看病、情感、周末和假期活动、旅行、晚会等几个话题)。要求能在真实语境中正确运用并能读懂简短语篇。 2.能完成1个手工制作。 3.能听懂、会唱6首歌曲
4、。 4.能听懂、会吟唱6首歌谣。 5.能完成4个自我评价活动。 6.能理解6个幽默小故事。 7.能了解6项简单的中西方文化知识。 (二)教学重、难点 1、能按四会、三会的要求掌握所学单词。 2、能按四会要求掌握所学句型。 3、能使用日常交际用语,活用四会句型,进行 简单的交流,做到大胆开口,发音正确。 4、能在图片、手势、情境等非语言提示的帮助下, 听懂清晰的话语和录音。 5、一般过去时、一般将来时等几个小学阶段 所学句型中对人称、是动词的变化、行为动词 的运用。 6.
5、写作、阅读。 7.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层次的 有机结合。 (三)教学关键 1.强调语言运用本套教材吸收了交际教学思想,注重学生语言运用功能的培养。教材在整体构思,内容安排,活动设计和教学方法选用等方面都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体现了语言的交际功能。 2.注重能力培养力求用生动简单,通俗易懂的方式渗透学习策略目标鼓励学生能动思考,主动做事,自动调整学习方式发掘他们积极求知,努力进取的潜能。 3.突出兴趣激发从内容、形式、方法、插图及装祯设计等方面都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
6、趣。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选择话题充分考虑小学生的需求。 4.重视双向交流选编了一些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相关,与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同步的中西方文化知识。 5.融合学科内容十分重视在学习内容上与其他学科知识的兼容并蓄,精选学生最需要了解的,最感兴趣的,最易学会的,最有普及价值的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最紧密的学科知识内容,融如语言材料之中。 6重视灵活扩展运用有效的编排形式,使教师充分发挥特长,使学生能够各得其所。 7实现整体设计运用整体系统的合理编排力求达到各阶段的教学内容与目标自然
7、衔接,以确保各阶段的顺利过渡。 (四)教学方法 1会话教学。融会话教学于情景表演之中,让学生在表演中练。 2词汇教学。巧用实物和卡片,融词汇于会话教学中。 3歌曲与歌谣教学。在每节课中渗透,灵活运用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唱演结合,培养艺术素质。 4趣味故事教学 三、学生分析 六(1)班共学生44。通过上个学期的学习,学生们对英语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并掌握了一些日常对话用语和一定量的词汇。但是仍然有一部分学生对学习英语有一定的困难,两极分化比较严重。所以本学期应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教师应该
8、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始终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放在首位,注意分层教学,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主要针对性的措施 1、建立和谐、民主的教学环境,形成学习对话的良好氛围。 通过复习与新授对话内容有联系的已学过的对话,为新对话教学作好辅垫,并可以以此导入新对话教学。从而达到以旧引新,更好地为新授打好基础。对话的方式可以有:教师与全班对话(个别学生也可),或是让学生问候教师,学生与学生的对话。 2、以学生为中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