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530001
大小:26.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7-12-17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一夜的工作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一夜的工作教案一夜的工作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2、理解内容,从周总理辛勤工作的精神和简朴的生活作风中感受周总理的伟大人格。3、学会6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蒙眬、咨询、浏览、简朴、一小碟。4、领悟本用朴实无华的字、生活中的小事表现人物高尚品质的方法。教学重点1、理解内容,体会周总理辛勤工作和简朴生活的崇高品质。2、领悟选用生活小事、以平实字表现人物高尚品质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最后两个自然段。教具准备学生前搜集有关周总理工作、生活的资料导学过程二次备预习提纲1、解决字词试着读通、读懂。2、查找关于周总理的
2、资料第一教时(一)教师谈话,揭示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曾在周总理身边工作过的学评论家、诗人何其芳同志写的,题目叫一齐说(教师揭题)。这篇是作者亲自陪周总理审阅稿子,亲眼看到了周总理一夜的工作。那么,他这“一夜的工作”效果怎样样?我们还得听一听老师读。(二)听读,整体感知。 思考:①讲了一什么事? ②你觉得周总理这一夜的工作怎么样?要求从中找出一个重要句子回答。(三)根据思考线路——加深理解 1、师:录音听完了,也看了,谁能说说它主要讲了一什么事? 2、生答师概述。 3、你觉得周总理这一夜的工作,可用中哪句话概括?“他是多么劳苦、多
3、么简朴”。 4、现在请大家再细细读读,想想总理工作劳苦表现在什么地方?生活简朴又表现在什么地方?(四)细读,深入理解 1、学生各自细读,思考上述问题。 2、重点细读“工作劳苦”方面的内容。 3、现在请同学们找一找,哪些地方,反映了总理工作劳苦? 例如:“厚厚的一叠”“看完一句画一小圆圆。”“一边看,一边思索”。 4、周总理工作劳苦,你还从什么地方也可以看出? 、理解“他每夜都是这样工作的一句话”。突出重点词语读。(每个夜晚)熬夜是难受的,然而总理他每个~~~,可见他——习惯了。(五)小结方法师引、学生归纳好,学到这里为止,你们看出了
4、吗?总理工作劳苦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你们从这些字里行间体会到了什么?(六)教师: 我们的总理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为人民、为了人民的利益,真正做到了“全心全意”,忘我工作。同学们,我们的生活之所以能变得如此美好,就是因为有这一些革命前辈这种忘我工作,不辞劳苦的心血凝结而成的。没有他们那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我们的国家肯定是落后的,肯定是要挨打的。那么,人们的生活也是……今天这堂,我们就学了周总理劳苦的一个方面。然而,他的生活到底是怎样的简朴呢?这个我们下节再学习。(七)、作业 1、抄写中新词、生字二遍。(后读读写写的词) 2、摘录中写总理工作劳苦
5、方面的句子。 第二教时 一、教师谈话,复习旧知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昨天,我们了解的主要内容,并且重点地学习了第一方面的内容,你们还记得概括中心的一句话吗? 生答、师书:生活简朴工作劳苦 2、问:周总理,工作劳苦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二、深究总理生活简朴方面的内容。 1、过渡:是的,他辛辛苦苦通夜末眠整整工作了一夜了,然而他在生活上又享受到了什么呢? 2、学生各自读。 思考:总理生活简朴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 3、问:他生活简朴又体现在哪些地方? 一杯绿茶一小碟花生米 A、齐读句子。 B、问
6、:“好像”并没有~~增加,这花生米到底增加了没有? 、有“好像”一词和去掉它意思是否一样? (要求回答:不一样,这花生米增加了。) 4、到这时为止,我们已清楚地看到了总理的工作是如此的辛劳,而享受却如此少,这些(指板书)是说总理吃的极其简单,那总理居的又是怎样的呢?请大家再找一下: 生找后答:(师板书)一张一盏两把 还有其他的吗?引出“如此而已”?如把这个词改成省略号的话行吗?为什么? 、师总结: 总理工作是那么劳苦,而享受却如此的少。他的身份与工作量,与生活享受形成了明显的对比。你们还从的什么地方找到了这种明显对比的内容事吗?高
7、大宫殿的房子对比室内的陈设 6、同学们,我们的总理就是这样工作的,他这一夜如此,一生又是如何呢?每天都是这样工作的,周总理就是这样把自己的一切奉献了党、奉献给了人民,作者目睹了这一夜的工作,他在回的路上又是怎样的呢? 三、深究结尾一段: 1、齐读。 2、问:读这一段话时应读出怎样的语气?(自豪、骄傲) 3、有感情朗读。形式:个别齐读、轮读 4、问:写总理的一夜工作,为什么还要写我的感想呢?这段又不可以不写?为什么? 、问:不写第一节可以吗?为什么? (以上两问:主要让学生能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理清脉络) 四、教师总结谈话: 是啊,总理这
8、样的工作,不是一次两次,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