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523694
大小:35.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7-12-17
《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有益探索》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有益探索摘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有益探索摘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有益探索摘要:农村基层文化建设任重道远。江苏省仪征市新集镇积极探索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路径,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踏踏实实地做好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工作,将文化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不断强化农村文化阵地,丰富各具特色的农村群众文化生活,是仪征新集镇基层文化建设给人们的重要启示。关键词:农村基层文化建设;仪征;乡土特色文化;文化自觉一个国家的兴盛,离不开文化的繁荣。长期以来,我国的文化建设处于被淡忘的状态。在基层特别是在农村,文化建设趋
2、于停滞,与物质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极不相称。如何加强农村的基层文化建设,满足农村人民对文化的不断需求,成为刻不容缓的问题。然而,江苏省仪征新集镇人,伴和着文化春天的旋律,唱起了格调高雅又独具乡村特色的文化大戏。今日之新集,早晨有庄头街头的太极拳、健身操,白天有田间工地上灵活多样的戏曲表演,晚间有诸如广场舞、乒乓球、台球、象棋、电影、扬剧等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镇村图书室里灯火通明,镇文化中心更是热闹非凡。仪征新集的经济发展为文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文化发展又为经济发展助添了不竭活力,形成了经济、文化、
3、社会齐发展、共繁荣的新局面。一、仪征新集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路径探索仪征新集积极探索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路径,努力彰显地方文化独特的个性和魅力,实现了农村基层文化的大融和、大繁荣。1.结合历史,挖掘本土特色文化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历史渊源,越是挖掘本土的特色文化,传承光大的可能性才越大。仪征新集早在清初就有“扬州西门第一集”的美誉。其境内东北方向的庙山,藏有较大的汉墓群,具有深厚的汉文化底蕴,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项目。新集镇党委政府紧紧抓住这个历史所赐予新集人的悠久文化遗产做足文章,在各文体场所、市民广
4、场、主要道路口尽可能多地显现与汉墓相关的历史文化元素,主打庙山汉墓历史文化牌,经常而广泛地宣讲汉文化,宣讲新集的历史,让每个新集人拥有生在新集的自豪感和建设好新集的现代使命感,引领新集村民学习和传承古人无私无畏的献身精神,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的新集贡献智慧和力量。文化传承的是文化精髓,精髓的要素之一是独特。乡村文化建设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乡土特色文化才能让农民群众满意。在推进乡村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新集镇紧抓本镇特色人文,紧贴特色民俗,以打造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为抓手,努力打造乡
5、镇特色文化。解放前后深受老百姓喜爱的民间舞蹈《跑驴舞》,在新集及周边地区十分流行,但由于历史原因曾销声匿迹长达60年。新集文化工作者本着高度的文化使命感,走村串户,访谈民间老艺人,争取第一手最切合艺术原样的资料,外请专家指导修改,组建专门队伍不辞劳苦、反复排练,最终使这一艺术形式成功再现,并和《插秧歌》、《周氏铁独具制作技艺》、《牛角山张氏祖传中医术》一同获批扬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近几年来,新集镇文化工作者还成功修复了《二月初二送花灯》、《李记被胎加工技艺》两个地方历史文化项目,并将其申报为
6、仪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此外,还自主创作了《红红火火新集镇》、《新集是个好地方》、《回娘家》等一批新的文艺项目,应邀参加扬州电视台《大地飞歌》演出,受到广泛好评。2.正确导向,激发群众文化自觉性进步不进步,群众看干部。十七届六中全会号召全党全民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和文化自强,担负起建设文化强国的历史重任。领导干部的文化自觉,就是对建设先进文化强国的战略意义和战略举措有清醒科学的认知,并忠实践行。近10年来,所有为官新集一方的党政领导,尤其是一把手,基于共同的文化自觉,在突
7、出经济建设中心的同时,始终没有放松更没有放弃乡村文化建设。他们积极顺应、热情保护和合理引导农民群众参与农村文化建设的自发而朴素的诚意;又深入细致地调研镇情、村情,进而逐步建立起一套切实可行的镇村文化建设的组织机制、项目机制和激励机制,打造起站得住、拿得出、打得响的文化团队。他们经常走访文化中心、村民广场、演出现场,实地考察了解文化团队的项目建设情况,耐心倾听广大村民对文化生活的需求和对文化建设的建议,在充分听取民意的基础上,对镇村文化建设和发展作出统一部署。概而言之,“新集文化现象”的出现与光大,
8、离不开镇党委、政府领导的文化自觉。在他们的带领下,许多热心的农民群众尤其是中青年不顾家人埋怨甚至反对,硬是挤出时间参加文体活动。早从2002年起,由村民自发组织的小型湖船队、锣鼓队、腰鼓队、演唱队等就开始活跃在街头、村头和庄头。他们自编自演、自娱自乐,又把快乐传给父老乡亲。许多文艺爱好者白天忙务工、晚上忙演练,不为任何名利,只为“我参与我快乐”。家乡文化生活的不断丰富,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在外打工乃至淘金者回到故里并投身其中。截止2011年上半年,已有200多人先后回归桑梓,量己所长分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