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517667
大小:25.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7-12-16
《2017年初一语文下24.为学课件教案练习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017年初一语文下24.为学课件教案练习题《为学》教案教学目标1能够借助注释了解句子的意思,理解内容。2懂得办好事情或搞好学习起决定作用的条是自己坚定的志向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有志者事竟成”。3正确流利地朗读。教学重难点1正确流利地朗读。2理解词句和说明的道理。教学准备小黑板或。一、预习检查⒈掌握下列字的读音和字形。为【éi】逮【dài】迄【qì】屏【bǐng】蜀【shǔ】鄙【bǐ】语【ù】恃【shì】钵【bō】焉【ān】哉【zāi】⒉掌握下列加点词的词义。为学学:指学问。学之学:指学习。为之为:做。迄乎成迄:等到。吾欲之南海之:去,往。子何恃而往恃:凭借,倚仗。犹未能也。
2、犹:尚且,还。西蜀之去南海去:距离。顾不如蜀鄙之僧哉顾:难道。可限而不可限也。限:限制。3作者介绍彭端淑:字乐斋,清代丹棱(今属四川)约1699一约1779年,清代学家,号仪一。清康熙38年(1699年)他注重振兴教育,培植人才,整顿吏治。乾隆二十年辞职返川,任成都锦江书院主讲、院长二十年,造就了大批如李调元、张船等优秀人才。与李调元、张问陶并称清代四川三才子。著有《白鹤堂集》、《雪夜诗坛》、《为学》(意为做学问),原题为《为学一首示子侄》。八十一岁时病故于成都南郊白鹤堂。4背景介绍清代乾嘉时期,学者们潜心问学,不务声名,治学严谨朴实,形成一代学风。于是作者便为他子侄们写下这
3、篇,希望他们能继续发扬这种风气,同时劝勉子侄读书求学不要受资昏材庸、资聪材敏的限制,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二、导入请同学们回忆塞翁失马祸福转化的故事,然后根据自己的感受谈谈“天下事有无难易之别”?难易之间是否存在转化的条?三、教学步骤1提问:根据自己的理解,概括段意。明确:第一段提出为学难易可以相互转化的观点。 第二段说明了成功与天资并无多大关系。 第三段用蜀鄙二僧的故事,论证“只要立志,将难事变为易事”的深刻道理。 第四段总结全:为学贵在立志,实践才能变难为易。2提问:本是一篇议论,请大家找出本的论点、论据和结论。明确:论点:读书的难易关键是学与不学。论据:两僧去南海朝佛
4、。贫者条差,但敢于去;结果成功了富者条好,但不愿去,结果失败了。结论:从两僧成败对比的实例,证实“做”是决定因素。2提问:讲的是为学的事,可是从“天下事”起笔,为什么?明确:开头从“天下事”写起,它包含着“人之为学”;“人之为学”只是“天下事”中的一个方面。这样就由泛论天下事的难易引入到求学难易的问题上。同时用两个设问句式,引入思考,把“天下事”和“为学”相提并论,显然是为了突出“为学”的主题。论证均从正反两方面作答,鲜明对比,揭示了“易”、“难”相互转化的辨证关系,使阐发的道理更为深刻。3提问:第二段“吾昏、庸、聪、敏”的结果与为学有什么关系?明确:是一种互相转换辩证的关系
5、。4提问:叙述故事时花了大量的笔墨详写他们的对话,而没有一句写贫僧怎样克服旅途中的种种困难。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明确:强调的是立志,对话的内容已经很明确了,如果再详细写贫僧克服困难的行为就显得罗嗦和没有主次了。这样写详略得当,主次分明。提问:“蜀鄙二僧”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呢?明确:面对困难,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而关键在于“立志”。更在于具有“立志去为”的毅力。这是战胜一切困难的根本思想:知难而进,勇于实践。6提问:写法探究。明确:运用对比手法。如一开始便从天下事“难”与“易”的不同落笔,指出在学习中“难”与“易”是相对的,可变的。接下又从昏庸和聪敏及其与成
6、败的关系立论,反复辨难,说理明白,使读者信服。蜀僧的一贫一富,贫者仅恃一瓶一钵,富者可以买船而下,结果贫者至南海而富者不能至,始终在强烈的对比中展开说理,增添了的生动性。运用对偶句。如:“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以及“吾资之昏”与“吾资之聪”两段,“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与“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两段等在句法上都两两相对,给读者造成深刻的印象。四、作业布置天下事到底有没有难易之分呢?结合实际谈谈面对困难我该怎么做。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