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5162199
大小:27.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4-29
《韩素音-两脚踏中西文化的混血儿.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韩素音:两脚踏中西文化的混血儿 【摘要】韩素音是世界知名的英籍华裔女作家,她深厚的中国情结更使她在众多的海外华裔女作家中成为非常独特的一个。韩素音创作的作品很多,许多作品曾经一经发表便引起海内外的普遍关注,并且被翻译成多个版本,而且还一版再版。跨国的家庭背景、欧亚混血儿的血统、不定的居所使她同时属于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又同时不完全属于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通过从这样一个中西文化交融、碰撞的复杂语境中对她加以考察,从而将对韩素音的认识上升到一个较高的层面,获得一种比较辩证、全面的认识。 【关键词
2、】韩素音;认同焦虑;跨文化桥梁 “我的一生将永远在两个相反的方向之间跑来跑去:离开爱,奔向爱;离开中国,奔向中国。”i――韩素音 一、生平及创作 韩素音是国际著名英籍华裔女作家,1917年9月12日出生在中国河南信阳火车站一铁路工程师家庭,原名周光瑚,英文名罗萨莉。韩素音是她的笔名,意为“小而平凡的声音”,兼有“汉属英”之意。韩素音从小就生长在双重的文化氛围之中。童年时她先后就读于北京的美国教会学校圣心中学和天津的英国教会学校圣玛丽中学,1933年她在燕京大学训导主任梅贻宝的推荐下终于通过
3、了入学考试,以周月宾的名字注册入学,在医科预科班学习医学;1935年又在比利时人赫斯的帮助下获得留学奖学金,于11月前往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攻读医学。后来,韩素音开始了她的写作生涯,发表了第一都作品――纪实小说《目的地重庆》。1947年韩素音继续在英国攻读医学学位。她一边从事医生工作,一边继续写作。1950年《瑰宝》出版,在欧美市场获得了巨大的反响,韩素音一举成名。50年代是韩素音多产的时期。代表作品长篇小说《弯弯的树》、《椰风焦雨》、《青山青》、《重访北京》、《冬天的故事》相继出版,为她赢得
4、了较大的国际知名度,奠定了她国际知名作家的地位。韩素音成名后,不断被邀请去西方各大学做报告,往返于香港、印度、英国、瑞士二十多个国家,为中国呐喊,被誉为“中国通”。同时,从1955年后,韩素音年年访华,甚至一年多次,因此,成为国内众多高层人物和知名人士的朋友。 二、文化桥梁 作为一个欧亚人,介乎两种文化之间,我在数十年生活中比多数人更深感其相互的汇合与促进。这两种文化对我性格的形成显示了巨大的历史性力量。ii 在后现代主义的视镜下,韩素音是位典型的边缘作家。她在中国度过了她的童年,受的教育
5、却主要是西式的。她的写作用语是英语,而她作品所表现的却大多是亚洲,主要是中国的历史和风土人情。她既生活在一种占主导地位的文化之中,又徘徊在这种文化之外。事实上,她曾经被同时排斥于东西方主流文化之外。韩素音经常说:“我热爱中国,我的根在中国。中国赋予我一切。”的确,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虽然她已加入英国国籍并定居瑞士洛桑,每年又有大量时间在世界各地演讲、参加会议,但她的心始终向着中国。这正如她的《向阳花》一书书名的寓意,她就是心向着太阳转动的太阳花,她心中的太阳是中国。 对于韩素音的爱国情怀
6、,著名翻译家冯亦代在《韩素音自传》校读后记中的一段话做了精彩总结:“韩素音虽然羁身海外,她朝夕梦魂萦绕的只是她生于斯长于斯的祖国。她虽然有憾于自己的中外处境,但她从来也没有失却对祖国爱恋的拳拳心意。当祖国政治遭受日本帝国主义者的铁蹄蹂蹭时,她义愤填膺放弃了她立志要做医生的学业,万里迢迢投奔祖国来尽她作为一个中国儿女的赤诚。尔后,她在海外到处漂流,也永不忘记自己是个炎黄子孙,努力为祖国尽她力所能及的作为,为祖国在海外树立一块丰碑。” 韩素音被裹挟在历史的洪流中进入了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边缘地带,
7、却并没有徘徊于边缘,而是同时向两种文化腹地深入,这使她具有了贯通中西又有所超越的文化视野。她是惟一有中国体验又扮演了西方角色的中国观察家,这种全球化的视界使她慧眼独具,既不单纯地从中国立场,也不单纯从西方的立场来寻找中国形象,表达中国声音。对中国不是一味的赞美和颂扬,也不是片面地批判和诅咒,而是一种超越中的沉实探讨。相比起欧洲人,韩素音有一种对中国至情至性、灵敏异常的心灵眼睛,她又不同于中国人的是她站在一种开放豁达的文明基础上,这使她常有睿智的思考。她写道:“我很高兴无意之中我很早就被卷入到这个
8、复杂的局面中,倒不是因为我喜欢政治,而是因为我所呼吸的空气中充满了这一切。对我来说,这使我从某种束缚中解脱出来,使我不仅仅从中国出发考虑问题,使我明白世界上存在如此众多的文化和人民,另一扇门在我面前打开了,使我能看到全世界。”这种高屋建瓴的思想使她赢得了东方和西方。 韩素音长期致力于中西方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为此竭尽全力。作为处于两种文化之间写作的作家,她的作品往往在双重文化甚至多重文化背景下展开,为读者提供了一张网,一张由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构成的时空网,这为文化对话提供了一种桥梁或通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