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田园诗的叙事与翻译.doc

ID:55162032

大小:26.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4-29

陶渊明田园诗的叙事与翻译.doc_第1页
陶渊明田园诗的叙事与翻译.doc_第2页
陶渊明田园诗的叙事与翻译.doc_第3页
陶渊明田园诗的叙事与翻译.doc_第4页
陶渊明田园诗的叙事与翻译.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陶渊明田园诗的叙事与翻译.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陶渊明田园诗的叙事与翻译  【摘要】陶渊明的田园诗除了传统的抒情之外,“叙事性”也很值得关注,不管是从叙事题材、叙事主题、叙事手法和叙事语言等方面来看都可谓别有天地。具体分析其田园诗所具有的叙事视角、叙事焦点、叙事时间和叙事空间等不仅为我们赏析和解读诗歌提供了有益的途径,也为我们审视诗歌翻译和实践诗歌翻译打开了一扇可以深度透视文本世界的窗户,本文即是从叙事学角度对美国汉学家海陶玮先生英译陶渊明田园诗《归田园居》的具体分析。  【关键词】陶渊明田园诗;《归田园居》;叙事;翻译;海陶玮  一、引言  陶渊明是屈原之后我国第二位影响最大的诗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

2、人。他的诗歌对后代文学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其中田园诗最富有艺术魅力,最能代表他的艺术风格。田园诗自然平淡,意境高远,善用白描手法,勾勒清幽恬静的画面。《归园田居》叙述的是诗人归田后晨出晚归的劳动生活和感触。全诗语言平易浅显,虽然只截取了日常生活的一个片段,但思想内涵颇为深刻。由原诗第一首的“开荒南野际”可知,南山下的田地,至少有一部分是新开垦的荒地,因而此诗才有“草盛豆苗稀”之叹。为清除草秽,诗人不得不晨兴夜归,但诗人仅用“夕露沾我衣”五字轻描淡写,而使得“但使愿无违”最后一句极为凝重和耐人寻味——田园生活虽然劳苦,但却自食其力,远远胜过拘束虚伪的官场。  上面所

3、述大致表明了陶渊明叙事的相关动因。任何作者的叙事行为都有目的性,都是为了向读者传达某些东西。本文尝试运用叙事学理论,结合陶渊明的《归田园居》一诗来探讨原哈佛大学教授、美国汉学界的泰斗海陶玮先生的英语翻译。  二、《归园田居》的叙事与翻译  原诗与英译  归园田居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ReturningtoDwellintheCountry  Iplantedbeansbeneaththesouthernhill,Whilethegrassisthickthebeanshootsst

4、illaresparse.//RisingatdawnIpullupweedsandtares,ShoulderingmyhoeIcarryhomethemoon.//  Thepathisnarrow,thegrassandbusheshigh—Theeveningdewhasthoroughlydrenchedmyclothes.//ThatmyclothesarewetIdonotmindatall;Itonlymakesmewishnottoavoidwhatcomes.  叙事与翻译分析  1、叙事视角与翻译  叙事角度是叙事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其中,限制

5、叙事即内视角从文本中人物的眼光来感知世界,叙述其所见所闻,有可能留下叙事空白,但因此有可能更多关注某些事物,展示更多心理内容,这恰恰是内视角独特的艺术魅力之所在。  显然,原诗以第一人称为叙述中心展开叙事,叙述了诗人躬耕田亩的情形和归隐田园的决心。其中,“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全是叙事写景,但隐逸的情趣却盈然可见。前面这几句和下一句的“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总体上都是以主体行动为叙述中心,最后一句“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则转以叙述者“我”的心理变化为叙述中心。  译文也采用了第一人称I的叙事视角,围绕作者自己的内视角叙述了“种豆”、“

6、理荒秽”、“荷锄归”,但这里有一个很显著的叙事盲点:就是在最后两句的心理变化“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与前面的叙事描写的视角转换过程中出现了很大的跳跃和跨度,制造了某种悬念和神秘感,增浓了行文的审美醇素。译文“ThatmyclothesarewetIdonotmindatall;Itonlymakesmewishnottoavoidwhatcomes”难免会使得不熟悉陶渊明及相关情况的的西方读者不得其解,而原文的此处恰恰是诗歌的艺术魅力所在,该独特的内视角充分展示出了作者“弃官归田以洁身自好的最初心愿”。  2、叙事焦点与翻译  上面所谈的视角讲的是谁在看,“是从诗

7、人作为叙述者的角度来体察、感觉和认知世界;如果我们从诗歌自身的角度来考察其虚与实、疏与密,那么就会涉及到“聚焦”这一概念系统,聚焦讲的是什么被看,它的出发点和投射方向与视角是互异的。“焦点”是聚焦的中心,即是作者最为关注和凸显之处,它是“一个文本精神所注,文脉所归,意蕴所集之点”。显然,本诗的焦点是“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特别是最后一句“但使愿无违”,前面的叙事虽然聚焦了“种豆、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沾我衣和南山下、草、豆苗、道、草木、夕露”等动态和静态事物,但这些都是作为铺陈来服务于最后的诗句的。从实到虚、从疏至密的叙事与描写最终汇合在了作者的内心——无违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正文描述:

《陶渊明田园诗的叙事与翻译.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陶渊明田园诗的叙事与翻译  【摘要】陶渊明的田园诗除了传统的抒情之外,“叙事性”也很值得关注,不管是从叙事题材、叙事主题、叙事手法和叙事语言等方面来看都可谓别有天地。具体分析其田园诗所具有的叙事视角、叙事焦点、叙事时间和叙事空间等不仅为我们赏析和解读诗歌提供了有益的途径,也为我们审视诗歌翻译和实践诗歌翻译打开了一扇可以深度透视文本世界的窗户,本文即是从叙事学角度对美国汉学家海陶玮先生英译陶渊明田园诗《归田园居》的具体分析。  【关键词】陶渊明田园诗;《归田园居》;叙事;翻译;海陶玮  一、引言  陶渊明是屈原之后我国第二位影响最大的诗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

2、人。他的诗歌对后代文学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其中田园诗最富有艺术魅力,最能代表他的艺术风格。田园诗自然平淡,意境高远,善用白描手法,勾勒清幽恬静的画面。《归园田居》叙述的是诗人归田后晨出晚归的劳动生活和感触。全诗语言平易浅显,虽然只截取了日常生活的一个片段,但思想内涵颇为深刻。由原诗第一首的“开荒南野际”可知,南山下的田地,至少有一部分是新开垦的荒地,因而此诗才有“草盛豆苗稀”之叹。为清除草秽,诗人不得不晨兴夜归,但诗人仅用“夕露沾我衣”五字轻描淡写,而使得“但使愿无违”最后一句极为凝重和耐人寻味——田园生活虽然劳苦,但却自食其力,远远胜过拘束虚伪的官场。  上面所

3、述大致表明了陶渊明叙事的相关动因。任何作者的叙事行为都有目的性,都是为了向读者传达某些东西。本文尝试运用叙事学理论,结合陶渊明的《归田园居》一诗来探讨原哈佛大学教授、美国汉学界的泰斗海陶玮先生的英语翻译。  二、《归园田居》的叙事与翻译  原诗与英译  归园田居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ReturningtoDwellintheCountry  Iplantedbeansbeneaththesouthernhill,Whilethegrassisthickthebeanshootsst

4、illaresparse.//RisingatdawnIpullupweedsandtares,ShoulderingmyhoeIcarryhomethemoon.//  Thepathisnarrow,thegrassandbusheshigh—Theeveningdewhasthoroughlydrenchedmyclothes.//ThatmyclothesarewetIdonotmindatall;Itonlymakesmewishnottoavoidwhatcomes.  叙事与翻译分析  1、叙事视角与翻译  叙事角度是叙事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其中,限制

5、叙事即内视角从文本中人物的眼光来感知世界,叙述其所见所闻,有可能留下叙事空白,但因此有可能更多关注某些事物,展示更多心理内容,这恰恰是内视角独特的艺术魅力之所在。  显然,原诗以第一人称为叙述中心展开叙事,叙述了诗人躬耕田亩的情形和归隐田园的决心。其中,“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全是叙事写景,但隐逸的情趣却盈然可见。前面这几句和下一句的“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总体上都是以主体行动为叙述中心,最后一句“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则转以叙述者“我”的心理变化为叙述中心。  译文也采用了第一人称I的叙事视角,围绕作者自己的内视角叙述了“种豆”、“

6、理荒秽”、“荷锄归”,但这里有一个很显著的叙事盲点:就是在最后两句的心理变化“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与前面的叙事描写的视角转换过程中出现了很大的跳跃和跨度,制造了某种悬念和神秘感,增浓了行文的审美醇素。译文“ThatmyclothesarewetIdonotmindatall;Itonlymakesmewishnottoavoidwhatcomes”难免会使得不熟悉陶渊明及相关情况的的西方读者不得其解,而原文的此处恰恰是诗歌的艺术魅力所在,该独特的内视角充分展示出了作者“弃官归田以洁身自好的最初心愿”。  2、叙事焦点与翻译  上面所谈的视角讲的是谁在看,“是从诗

7、人作为叙述者的角度来体察、感觉和认知世界;如果我们从诗歌自身的角度来考察其虚与实、疏与密,那么就会涉及到“聚焦”这一概念系统,聚焦讲的是什么被看,它的出发点和投射方向与视角是互异的。“焦点”是聚焦的中心,即是作者最为关注和凸显之处,它是“一个文本精神所注,文脉所归,意蕴所集之点”。显然,本诗的焦点是“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特别是最后一句“但使愿无违”,前面的叙事虽然聚焦了“种豆、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沾我衣和南山下、草、豆苗、道、草木、夕露”等动态和静态事物,但这些都是作为铺陈来服务于最后的诗句的。从实到虚、从疏至密的叙事与描写最终汇合在了作者的内心——无违

显示全部收起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