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5161470
大小:27.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20-04-29
《身份焦虑与记忆病症.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身份焦虑与记忆病症 一 当研究者思考底层写作者的作家身份问题时,普遍遗忘了那些底层作家在他们自己的作品中如何处理自己身份的问题,而在研究者分析八零后作家作品的时候,也好像多少有点忽略八零后青年作家可能拥有的复杂经验,以及他们如何处理经验的问题。那么这两种情况加在一起呢?这就是我阅读完陈再见小说后想到的首要问题。陈再见是打工作家群里新兴的八零后青年作家,兼具底层和八零后两重身份的他能够写出什么颇具分析价值的作品吗?或者说,他的作品对我们探讨前面两个问题有什么启发和帮助? 陈再见很多短篇都涉及了这两个层面。他所设置的叙事者基本是类似于自己真实身份的人,即作
2、家兼打工者,青年,来自农村。比如《微尘》《双眼微睁》和《瓜果》等,这种身份很容易让我们把他所虚构的叙事者与真实的作者联系在一起。当然,这是不可能一致的,可能存在一些真实的经验记忆,但更多的应该是虚构以及陈再见使用的这种叙事修辞。不管真实和虚构成分比是多少,这般的设置给人亲切感之外,还有一个更加清晰的疑惑是:作者虚构这样的叙事者时到底投射了多少焦虑?这些焦虑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另外,作者还写了一些阅读起来感觉比较平淡且类似于社会问题小说的短篇,比如《张小年的江湖》写了生活在城市边缘的孩子教育问题。陈劲松评价《张小年的江湖》说:“《张小年的江湖》属于成长小说,
3、篇幅虽然不长,却颇见作者功力。语言平实,叙事缜密,故事很有张力,情节推动很有说服力,尤其是心理描写很传神,也很到位。”①《妹妹》写到弃婴问题。《一日》写到乡下的教育和风气问题。看得出来这些短篇都有哀悼时风的旨意,这些小说在思想张力上可能会有所欠缺,但故事叙述得很清晰,叙事结构上看得到作者的精雕细琢。另外一个问题是,这些作品读起来好像在记叙记忆,又好像是在写当下社会上存在的一些问题,作者把经验记忆和当下的社会问题结合起来,既避免了自叙传的嫌疑,也敞开了批判现实的锋芒,这种处理可能是八零后作家习惯使用的方法。但是在陈再见的这些短篇中,我们看到的是一种更加贴近现实
4、贴近底层的青年作家如何处理他们那些比较寂寞的经验记忆的方式,那么这里又有什么独特吗? 陈再见近作《拜访郑老师》和《少莲》可能是在以上两个方面都颇有思考的短篇。不管它们的内容有多少属于虚构,作者独特的经验记忆成分却很清晰,而且很容易捕捉,但在处理记忆的过程中都呈现了作者比较成熟的叙事技巧。《拜访郑老师》写农村知识青年的出路问题,有一种对文化人身份的哀悼感,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种身份的焦虑,而且是对知识的焦虑;而《少莲》内容虽然有点单薄,但是作者在叙事技巧上作了补充,通过藏和露的方式把一种记忆的病症暗示出来了,透过这篇小说,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独特的记忆处理方式。
5、 二 身份问题好像一直是陈再见的小说的一个叙事原点,不管是写底层苦难,还是写底层世界的日常生活,或者写知识人在这一时代的沦落,都有一个身份考察,这估计与作者本身的情况相关。从农村到城市,从传统的农民到现代的文化人,又遭遇了时代的新型状况,即文化人角色在城市和农村的不同期许,城市里的文化人不一定是农村想象的那般美好。在城市,也许人人都可以是知识分子;而在农村,对知识人的想象却还遗留着许多传统的色彩。因此,在这样一个转型的中国社会里,文化人身份的转型也要经历从城市到农村的扩展,在这个扩展过程中,还有多少空间留给那些还有传统知识分子形象幻想的人呢? 《拜访郑老
6、师》中,叙事者“我”是作为弟弟的身份出现的,是农村新一代的小孩,“我”不仅看不惯“哥哥”那一代还具有文化梦,或者说还存有梦想。“我”很多时候是无所事事,与年轻时候的“哥哥”完全不同。这个“我”是小于“哥哥”的一代,也是新于哥哥的一代,这样一个身份去看“哥哥”的成长非常有意思。“我”不仅看到了哥哥那一代人如何追求梦想,以及最后梦想如何破灭,而且看到了他们如何在破灭中保持风度。这些“看到”又是一个身份转型问题,“我”看到了这个时代里农村的青年如何幻想着作为文化人到城市立足,而最后又是如何收场的,那些简单的遭遇描写隐藏着深层的思考。 这篇小说名叫《拜访郑老师》,
7、开始就从谈论“拜访”开始,“我”作为新一代,对哥哥使用“拜访”这样文绉绉的词语很瞧不惯,这是第一个情况,即词语使用方面,传统认为有教养有知识的词语被轻视,文雅成了文绉绉。第二个情况是哥哥在镇中心小学当老师时撕了镇长儿子的作文本,结果被赶出了学校,校长拿出哥哥发表的好多文章也不抵用。这是文化抵不过权力,又是对文化的一种讽刺。第三种情况是写哥哥出远门时要和认识的人一一道别,而且非常郑重,这种非常乡土又特别文气的方式看起来特别温馨,可在“我”这一代看来是非常滑稽的。这和“我”跟着哥哥其实是跟着他去玩一样,郑重其事的告别还不如“我”玩接石子这一无聊游戏呢!接下来还写
8、到很多细微层面的类似情况,比如“我”和哥哥走路去郑老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