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5147880
大小:25.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4-29
《擦亮慧眼,为文“点睛”.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擦亮慧眼,为文“点睛” 《画龙点睛》的传说大家一定不陌生:梁朝时有个画家叫张僧繇,梁武帝要他在金陵安乐寺壁上画四条金龙。他花了三天的时间就把龙画好了,而且栩栩如生。可是有人走近就发现每条龙都很逼真,就是都没有眼睛。而张僧繇却说解释说如果给龙的眼睛点上,龙就会腾云驾雾地飞走。听到此话,没有一个人相信他,都认为他在说大话,坚持要他给龙点上眼睛。张僧繇没有办法只好给龙加眼睛。他刚点了两条,不一会儿就风雨大作,电闪雷鸣,刹那间,被点上眼睛的龙腾空而去,只剩下没有点眼睛的两条。 后来人们常借这个传说,来说明写文章时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在关键的地方
2、用一两句话点明题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生动,主题得到升华,表达的意义也更为深刻,形神毕现。 古人作诗写文,常常以字字千钧的警句点睛,使其作品的思想和意境更为强烈和深刻,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获得永久的启示。如范仲淹的名作《岳阳楼记》,描写了洞庭湖两种不同的景色,以及游客在不同景物面前的览物之情,然后重笔点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点睛之笔,表达了作者的理想,成为世代传诵的名言。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有可能不会全部记得,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几乎是能信口拈来的。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中收录了当代作家冯骥
3、才的一篇文章《珍珠鸟》。文章在开头说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我给它用竹笼挂在窗前,让吊兰的垂蔓盖在鸟笼上,珍珠鸟就像躲进幽深的丛林一样安全。然而寥寥几笔过后,一只珍珠鸟的雏儿诞生了,在作者的笔下雏鸟真像一个淘气可爱、活泼顽皮的孩子。它的样子让人喜爱:“红嘴红脚,灰蓝色的毛”,像个“蓬松的球儿”,当小雏鸟的活动范围慢慢扩大,于是“我们”的相处也更有趣味,从“离我较远”到“一点点挨近,蹦到杯子上,俯头喝茶”,再到“趴在我的肩上睡着了”,还“不停地咂嘴”。整个课文的画面无限温馨和谐,作者给小鸟一个舒适的生存环境,小鸟也会给作者带来精神上的欢愉。文章最后
4、作者不由自主地发出一声呼唤:“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世界吗?”看似触景生情,实则瞬间将文章的主题凸显,立意升华。可谓巧妙的“点睛”之笔。 画龙点睛的“点睛”,“点”在何处为宜呢?这应视文章而定,可以在开始,也可以在结尾或篇中。点在开头的,开宗明义;点在篇中的,承上启下,因势利导;点在结尾的,深化主题。“点睛”之笔不在于多,而在于关键时刻彰显文章内涵和精神主旨。 如一位同学以《枣树》为题,写一件发生在自己家院门外的一棵枣树:那是不知什么时候就歪倒在地的一颗光秃秃的枣树,无声无息地存在,几乎没有人注意到它。一��因学习疲惫烦躁的春日午后,我
5、来到门外透透气,看看远处的麦苗,看看近处胡走乱叫的鸡鸭鹅……突然觉得院墙边似乎有点不一样。哦!什么时候这枯褐的树枝竟然长出几片嫩绿的叶芽,我用手轻轻地摩挲着树叶,这时八十多岁的爷爷走过来,我说了一句:“我以为这枣树已经死了呢,没想到竟然发芽了。”爷爷说:“有根在,怎么不会发芽?”我的心里猛然一惊:是的,有根在,怎么不能发芽。所有关于做习题的枯燥,背单词的郁闷似乎都一扫而空。八十多岁的爷爷不认识字,没有文化,可能在爷爷眼里树有根在就能发芽,但是这句普通又平凡的话对于小作者来说如醍醐灌顶,继而升华到自己的学习和对生活态度,可谓点到文章的“睛”上。
6、 再如一位同学以《梧桐树上的刀痕》为题写一件令自己难忘的事:暑假到外婆家,模仿电视剧里的飞刀,在外婆家门前的梧桐树上练习飞刀,外婆告诉我:“人怕伤心,树怕剥皮。看你这一刀刀,把树给毁得!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毁树容易栽树难啊!”在外婆的教导下,我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不再练习飞刀。 应该说,写到这里,也未尝不可,但是,小作者不满足于此,在文章结尾的时候,又加了下面几句话:“望着梧桐树上深深浅浅的刀痕,我惭愧极了。这刀痕不仅刻在树上,也深深地刻在我的心里。”显然,这一“点睛”之笔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要使“点睛”之笔耐人寻味,恰到好处,“准确”十分
7、重要。如果“点”歪了,会弄巧成拙,不但“龙”飞不起来,还会更加难看。万不可为了追求“点睛”,而出现生硬的“画蛇添足”。 因此,运用点睛之笔,既要炼字炼句,反复推敲,使之含义深邃,富有哲理;又要顺势点化,不露痕迹,让其委婉含蓄,意在言外。 相信同学们只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不断积累,努力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擦亮慧眼,一定能够练就自己的“点睛”之笔。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