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孟学派与亚里士多德“德性论”之异同窥探.doc

思孟学派与亚里士多德“德性论”之异同窥探.doc

ID:55147340

大小:27.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20-04-29

思孟学派与亚里士多德“德性论”之异同窥探.doc_第1页
思孟学派与亚里士多德“德性论”之异同窥探.doc_第2页
思孟学派与亚里士多德“德性论”之异同窥探.doc_第3页
思孟学派与亚里士多德“德性论”之异同窥探.doc_第4页
思孟学派与亚里士多德“德性论”之异同窥探.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思孟学派与亚里士多德“德性论”之异同窥探.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思孟学派与亚里士多德“德性论”之异同窥探  【摘要】思孟学派和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论”作为东西方两种典型的伦理思想,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又有各自的特点与不同,值得我们去探讨和分析。  【关键词】思孟学派;亚里士多德;德性论  就像不同的果树可能结出相似的果子,中国古代的思孟学派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这两棵奇葩就结出了这样的果子。他们的思想既有惊人的相似点,有有着各自的不同。以下将从伦理学的角度对他们所提出的“德性论”做一比较,以期起到管中窥豹的效果。  一、思孟学派之“德性论”  思孟学派是指以子思和孟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派别。据司马迁在《史记·孟子荀卿列

2、传》中记载,孟子曾“受业于子思门人”,因而他们之间有师承关系。思孟学派继承和发展了孔子学说内在化的一面,以“性与天道”或“天人关系”的探讨为核心,以“心性论”为发展脉络,形成了以内在化的道德修养论和德性论为主要内容、以“德治”和“仁政”为主要应用和延伸的学术特征,对中国思想史产生了重大而长期的影响。  思孟学派的“德性论”继承和发扬了西周、春秋以来“德性论”的主要观点。以仁、义、礼、智、圣、诚、明、正、思、勇、忠、信等德性为德目,期望“外得于人,内得于己”,从而达到个人修养的最高境界,成为儒家提倡的君子。使得社会的规范从以礼乐为主的规范调节向以德行为

3、规范的调节转变。思孟学派与前代儒学的不同之处在于对个别德目的理解和关注是不一样的,比如,曾子强调孝,强调忠恕之道以及明、诚、正等德目;子游重情,重仁义忠信四德;子思重诚,将诚提升到本体的高度,而且将圣与仁义礼智四德并列,使圣成为德目之一,并且注重思和勇,即理性的作用和勇敢的德性;孟子继承子思思想,除了继续关注诚、思、明、勇等德性外,注重仁义礼智,特别是仁。  思孟学派的“德性论”是和天紧密相连的。孟子曾说过“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要想成为儒家所尊崇的圣人或君子,就必须使自己的思想、行为符合天道。思孟学派所指的“天”,一是天命,二是天道,而天

4、命也有两指,一是指宗教之天的延续,主要表现为命运、使命之意,如“君子创业垂统,为可继也。若夫成功,则天也”,二是借用天命的形式表现天道的内含,如“天命之谓性”,旨在探讨天运行的法则和规律,具有宇宙创生本体的含义,此处之天即为本体之天,是天道的内含之一。此外,思孟学派的天道主要表现为“中”、“圣人”、“君子”、“德”、“心”等范畴,天道的主要内容就是人道之善、天道之德,天即为道德之天。思孟学派的德与天的关系,主要是德与天道及天命形式下的天道的关系。  思孟学派在两种意义上使用“德”字:一是形而上的“德”,“德,天道也”;二是具体的德性、德行,如仁义礼智

5、四德。在三种意义上使用“性”字:一是宇宙本体之性,如“天命之谓性”;二是心体本然之性,如“自诚明,谓之性”;三是人物之殊性,如“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的第三、四、五、六个“性”字。宇宙本体之性与心体本然之性是一体的,对于思孟学派来说,天人是一体的,人的本性来源于天。所不同的是,心体本然之性只关注人,而宇宙本体之性关注世间的万事万物。因此,在形而上的意义上,德与性是一致的,都指的是天道,前者关注天的运行法则,后者关注天的本根特性。 

6、 二、亚里士多德之“德性论”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最著名的的哲学家,他的“德性论”师承自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古希腊的“德性”的含义包括内在品质,如正义、勇敢等,还包括身体的善,如健康、强壮、健美等,和外在的善,如财富、朋友、运气等。希腊七贤时期,人们开始更加关注内在善,特别是智慧、正义、勇敢等德性。苏格拉底将灵魂、美德和幸福联系起来论述,如:“因为我把自己所有的时间都花在试探和劝导你们上,不论老少,使你们首要的、第一位的关注不是你们的身体或职业,而是你们灵魂的最高幸福。我每到一处便告诉人们,财富不会带来美德,但是美德会带来财富和其他各种幸福,既有个人的

7、幸福,又有国家的幸福。”[1]苏格拉底要求人们关注灵魂,关注灵魂的最高幸福,同时认为美德可以带来幸福,换言之,就是认为德性是灵魂的美好状态,即灵魂的幸福。柏拉图继苏格拉底进一步关注灵魂,关注人的内在善,并且引入功能论证,认为灵魂的功能即是灵魂的特长或德性,而灵魂的功能或德性就是正义,灵魂的缺陷是不正义。  亚里士多德继承和发展了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德性理论,将幸福、德性、灵魂和功能联系起来。他认为“幸福是灵魂的一种合于完满德性的实现活动”[2],德性“就是既使得一个人好又使得他出色地完成他的活动的品质”[3],“灵魂的善是最恰当意义上的、最真实的善”[

8、4],是其追求的目标,而人特有的功能“是灵魂的遵循或包含着逻各斯的实现活动”[5]。也就是说,人特有的功能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