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5147296
大小:25.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4-29
《意趣盎然新工笔.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意趣盎然新工笔 独具东方气质的当代审美样式。 当代“新工笔”现象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其卓尔不群的个性,别样的审美意趣,革新的形式与理念,将鲜明的时代特征隐喻在画意之中,在历史传承与现实发展之间,造就了难以释怀的优雅,成为当下中国画最具活力与空间的发展方向之一。 海西体画风 工笔与写意对称,亦称细笔。如宋代的院体画花鸟走兽,明代仇英的人物画等,举凡水墨、浅绛、青绿、金碧、界画均属工笔画。其严谨的造型,“三凡九染”,精细的刻画从而取得形神兼备、或润丽或厚重的艺术效果。 工笔画曾在中国绘画史上几度辉煌,“中西融合”的画法,并非始于现代。明末清初,郎世宁是当时供奉清朝廷
2、的领衔画家。他摹古求变,运用透视、明暗、光影及西方古典写实风格,参以中国画法,形成了中西合璧的“海西体”绘画,题材涉及人物、鞍马、花鸟山水等。郎世宁在肖像绘画上更胜一筹,逼真传神,惟妙惟肖。注重结构和透视,肖像面部善用正面光源,并减弱明暗度,刻画细致,晕染匀称,立体感较强,色彩典雅凝重,重视线条过渡,细腻的笔触和色彩来营造意境。既有西画写实技艺之精妙,又纳中国传统写真之长。如《慧贤皇贵妃像》、《弘历及后妃像》、《乾隆朝服像》,画面舍去背景,细腻描绘了至高无上地位的帝后形象。带着西方古典绘画的印记,给人以庄重肃穆的视觉效果,郎世宁中西合璧的画风有着宝贵的借鉴和现实意义。
3、 新工笔现象 工笔画的革新将古典情境转换为一种新的创作潮流。1987年,中央美术学院正式成立工笔画室,使得工笔画人才的专门培养提到日程上来。1989年《中国现代艺术展》和《人体大展》掀起美术界学术气氛的空前高潮。工笔画在观念、材料和技法上大胆实践。至21世纪的今天,工笔画经历了不同文化思潮的碰撞和融合,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创作新貌。 传统文化再度受到重视与关注,新观念、新材料不断更迭,工笔画呈现出快速的复兴之势,“新工笔”现象随之产生。工笔画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并涌现了一批卓有成就的新工笔画家,如徐累、张见、姜吉安、徐华翎、崔进、陈林、雷苗、高茜、杭春晖、郑庆余等,工
4、笔画深受追捧。张见的艺术作品常给人一种荒疏、虚幻之感,善将异域的画面转换为中国画的特有语言。格调轻松高雅,线条含蓄细微,强调画面气势和对比,通过装饰性艺术化统摄,呈现“超真实化”的倾向,以致让人感觉他是否沉迷于画技功夫的炫耀。 隐喻与纯粹 “新工笔”艺术家们以“隐喻”与“象征”的手法,将矛盾、困惑、虚无、迷茫的精神状态用朴素的绘画语言表达出来。图式受超现实主义、观念等现代艺术的影响,强调主观的表现,以唤起对现实的反思,是抽象的“写实”。如姜吉安的《恍兮惚兮NO1》,隐喻了画家内心深处的困惑与迷惘;杭春晖的《失乐园》,以亚当、夏娃的经典故事为元素,表达了束缚、无助、压
5、抑的情绪感受。而郑庆余的《孟菲斯之约》则描绘了一种现实与虚幻的状态。一些作品用追索”时间”或强调“空间”的方式,通过描绘生命体的透明化,使之与无生命物产生一种“物是人非”的对比,从而反应时间的流逝;或选择有寓意的环境、事物,像枯萎的玫瑰、时钟、蜡烛等,通过一扇门或一扇窗,让观者在二维画面体念多变的空间关系。 “新工笔”画承袭了传统的技法和方式,趋向于“纯粹”的表达,如勾线、渲染等传统技法依然是主要表现手段。同时,吸收了西方元素,注入本土文化的精神和品质。继承了传统工笔中的用线,从某种意义上说,弱化了线的功用,但线条在“新工笔”画中的作用仍不容忽视。其次,”新工笔”突破
6、了传统题材的限制,从平面纸质的延展,转换到空间范围的创作,囊括了综合材料的运用。如艺术家彭薇《脱壳》系列,将男女情愫的图绘场景置于蝉翼般的绢鞋内,组成装置作品。 继承和借鉴 当代艺术面对的表现空间与价值取向,相对经典绘画的表达更为开阔,“新工笔”现象正是审美趣味多样化的结果。工笔画较强的写实精神和注意色彩语言的特点,使中国画在中西融合的实践和探索中,表现出了更好的适应性。在现代绘画演进史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为中国绘画注入新的血液,展现了独具东方气质的审美样式。 勿庸置疑,外来文化有利于中国画的发展,使中国画在传统笔墨领域得以必要的补充,同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
7、不断拓展前行,丰富了东方艺术精神,完善了民族风格。但缺乏审美深度意蕴,只是浅层次地描摹和追求,即便这种形式极为精彩,却媚而无骨,作品沦为表象化的精神符号。那么,这类泡沫般的“媚俗艺术”不可能参与文化积淀。因为艺术不能仅仅是对传统和经典技法与形式的复制,或对西方文化的克隆,不能失去本土的人文精髓。应该发掘“传统”的“现代”表达能力,对具有隐喻、象征色彩的“新工笔”现象进行理性反思,来阐释和洞察中国画的新“语意范畴”及时代精神,从而形成更能代表中国的“当代艺术”。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