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德性伦理教化.doc

古典德性伦理教化.doc

ID:55138415

大小:27.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20-04-28

古典德性伦理教化.doc_第1页
古典德性伦理教化.doc_第2页
古典德性伦理教化.doc_第3页
古典德性伦理教化.doc_第4页
古典德性伦理教化.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古典德性伦理教化.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古典德性伦理教化  【摘要】本文简要的描述了现代社会的伦理危机以及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伦理思想,并引用了当代伦理学家麦金泰尔的思想提出要解决这种无序的状态,就是要进行美德的教化,并指出了当下的教育种种失误。美德教育这一过程更是一种灵魂的教化。  【关键词】德性;亚里士多德;教化  一、现代道德伦理的危机  自进入近现代社会以来,也即从启蒙运动以来,整个世界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发生了深刻的演化。启蒙运动所激发的理性的力量,使人类摆脱了蒙昧,理性智慧在控制和利用自然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启蒙时代的确为欧洲文明提供了这样一个启示:理性力量对自然的控制是社会进步的唯一途径。随着技术理性的突飞猛进,现代

2、人的道德伦理却江河日下,这里可以用查尔斯・狄更斯《双城记》的话语来描述当下的生活场景:这是好的不能再好的时代,这是坏的不能再坏的时代;这是充满希望的春天,这是令人绝望的冬日;我们面前无所不能,我们面前一无所有;我们大家都在上天堂,我们大家都在下地狱。现代人无从把握生命中的超越性意义,只有把生命的价值定位到现世的道德感觉上,而感觉从来就是个体性的,是受快乐原则支配的,完全陷入了各种欲望的满足。现实中道德仅仅是一种伪饰品,甚至成为了获取物化生活的手段,因此,现代生活总体上是“虚无和荒谬”的,“虚无”意味着人被置身于世界之中,却无从领会存在的意义,只剩下感觉肉体的躯壳。“荒谬”意味着现代人的实存

3、对意义的“遗忘”。现代人一直生活在这样一种“荒诞剧”中,感觉生活非常丰富,而精神却日益麻木,个人失去了对生活意义的关照,坐待精神被消散。就是在这种荒诞剧中,人们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似乎与自己无关,更与他人无关,自己也无法把握自己生活的真实感和本真,对自己生活的德性品质和道德要求漠然处之,对现世的罪与恶麻木不仁,对生活崇高性价值和道德本真性追求失去了正视和希望的勇气。  二、对危机的反思  面对现代道德的无序状态,西方学者麦金泰尔论述了启蒙运动之后的种种道德理论在进行道德理论建构时的失败。并认为,现代西方社会的道德实践和道德理论都处于深刻的危机之中,体现在现代西方道德理论所有道德判断是主观和纯情

4、感性的。现代道德哲学失败之后,人们面临着两种选择:亚里士多德或尼采。西方第一个明确认识到启蒙运动以来所有道德法则建构失败的正是尼采,在尼采看来,自然权利、功利等都是虚构物。但麦金泰尔没有选择尼采,而是选择亚里士多德,原因在于尼采的“超人”不与他人交往,他不能进入以共同的标准或美德或善来传递的关系中,他的善只存在于他对自己的超越之中,他在自己的身外不可能发现任何善。  自近代以来,西方道德哲学一直是沿着自由主义的传统,从康德、密尔、到罗尔斯,自由主义的精神始终贯之。麦氏认为,自由的个人主义只是用一些脱离了传统背景条件的外在规则规范人的行为,却不告诉人们为什么要服从这些规则。在当今自由主义流行

5、的时代,由于现行的规则再也不具有了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中的那些内在品性,脱离了人之为人的内在目的性。如果我们真正弄懂了“伦理”的本义和人类道德生活的本来性质,那么,我们就会很清醒的知道现代道德危机的道路就是回到以亚里士多德的伦理思想为核心的传统。  三、古典德性教化的回归  在西方哲学的源头,存在着以古希腊德性论为中心的德性教化传统,这也是后来许多伦理思想的源泉。在这些传统中,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是最具代表的人物。苏格拉底所实践的哲学就是要去教化雅典人的精神灵魂,他的谈话就是一种价值审视与引导的精神促升的教化活动,教化的目的是为了美善和德性,他一生都在探索什么是真正的美好生活。众所周知

6、,苏格拉底的著名的伦理命题“美德即知识”,该命题其实包涵有德性可教的意蕴,在苏格拉底看来,知识是普遍的,具有可传达性质,德性作为一种普遍的善,也即是可以唤醒人们对德性的追求,人们可以通过被教化而获取德性品质。在柏拉图的大作《理想国》中,全书都在讨论城邦的教育问题,要形成正义的城邦,邦民必须受到正确的关于正义的教化,正义不仅是邦民生活中的德性,也是真正的政治的德性,在个人的灵魂中,教育不仅要知道正义是什么,而且要坚持它,使人们看到按照正义生活对他的灵魂意味着什么。柏拉图的理想国是一个教育的理想国,教育是获得知识达到灵魂的最高状态的唯一方式,灵魂的转向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实现。而到了亚里士多德,亚

7、氏沿着柏拉图的问题继续前进,他的德性教化哲学则指向了柏拉图试图回答但回答得还不完满的问题,亚氏指出,人的每种实践与选择,都是以某种善为目的。①与柏拉图不一样,他把善看做是生活的目的。人们现实的活动的种类和形式多种多样,有具体的善,也有最高的善。最高的善就是我们在生活的各种活动中追求的共同善,这就是幸福。亚里士多德认为,平庸的人把享乐的生活当作幸福,有的人把权力的荣誉当作生活的善去追求,但这些生活在亚氏眼中都是受到强制的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