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5102269
大小:37.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4-27
《课堂教学中的“低效”、“无效”因素及对策.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课堂教学中的“低效”、“无效”因素及对策张相丕五年级数学板场小学“教师教的很辛苦,学生学得很痛苦,”可我们的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学生的成绩始终没有得到提升。这几乎是我们每一个老师目前面临的问题:花了就牛二虎之力,却得到的是事倍功半的效果,甚至是无效果。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如何解决?高效课堂的出路在哪里?我们如何做到应用有限的时间,提高课堂效率,使我们的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学生学得愉快,我们教的轻松,从而达到我们的教学目标。首先,我们要分析产生低效、或无效课堂的原因。产生低效或无效课堂的原因虽然很多,但我认为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对教材理解的低
2、效。在数学教学中有很多的老师没有充分理解教材,没有领会教材编写的意图,生硬的照搬教材的内容,不能用身边的生活情景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对教材理解很低效。(二)对学生的位置理解的低效。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老师教授的对象。而现在有的老师对于这点认识还是不够深刻,认为学生就是一张白纸,什么也不知道,就是一个知识的接收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三)对课堂提问的低效。教学始于提问,提问是课堂教学中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课堂提问是数学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形式之一;是教师对学生组织教学,启发思维,提高理解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合适的课堂提问,
3、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答案,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地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有的老师在课堂中预设的问题,大多是低效甚至是无效。(四)课堂目标的低效。教师在教学中能否确定合理的课堂目标是影响有效课堂一个重要因素。然而,实际的情况恰恰是,有的教师对于数学课堂的目标意识非常淡漠,甚至认为备课中没有制定目标,即便制定了,也只是应付,当下不少的课堂往往天马行空、挥洒自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随意性被任意扩大,行进中的课堂缺乏必要的约束与反馈调节,教学的有效性大打折扣。针对以上问题,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努力解决课
4、堂中存在的低效问题:4第一,弄清高效教学的本意。高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或效果。它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活动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因此,从学生角度来讲,高效课堂应具备以下两个条件:一是学生对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度要高。二是在实现这种目标达成度的过程中,学生应主动参与并积极思考。从这个角度来说,高效课堂就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课堂,是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课堂,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是学生对所学内容主动实现意义建构的课堂。从教师角度来说,高效课堂应具备以下三个条件:一是教师能够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确定课堂的
5、三维教学目标。因为教学目标的预设与课堂的实际情况不可能完全吻合,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教学目标作出适时调整,最大限度地面向全体学生,使其更好地体现教学目标的适切性。二是教学的过程必须是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这种主动参与主要体现在教师能否采取灵活机动的教学策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否积极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能否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进行必要的合作和展示,使全班学生分享彼此的学习成果。三是教学中适时跟进、监测、反馈、消解,以多种方式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使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更高。从此可以看出,高效课堂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管理和目标管理的一
6、种现代教学理念。如何运用高效的理念进行教学呢?首先,教师要有“对象”意识。教师不是唱独角戏,离开“学”,就无所谓“教”,也就是说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其次,教师要有“全人”的概念,学生的发展是全人的发展,而不是某一方面(美育)或某一学科(如语文、英语)的发展。教师千万不能过高的地估计自己学科的价值,而且也不能仅把学科的价值定位在本学科上,而应定位在对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上。第二,组织高效的教学策略一、教学准备策略教学准备策略主要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前所处理的问题解决行为,也就是教师在制定教案时要做的工作。我在此仅对教学目标
7、的确定谈点看法。教学目标是教师专业活动的灵魂,也是每堂课的方向,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的直接依据,然而我们往往把“目的”当“目标”,导致一堂课的任务也要写上“培养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提高学生的解题技巧”或“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等对的不明,错的不白的语言,或者说正确的废话,对实际的课堂教学没有管理或评价的价值,也没有具体的指导意义。为了达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使教学目标能指导我们的课堂教学,4我们应从以下四个方面考虑教学目标的叙写:1、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老师。因为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是学生有没有获得具体的进步,而不是教师有没有完成任务。如“拓
8、宽学生的知识面”,“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