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抑癌基因p53在肝癌转移中的功能被发现-论文.pdf

《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抑癌基因p53在肝癌转移中的功能被发现-论文.pdf

ID:55093851

大小:99.90 KB

页数:1页

时间:2020-05-09

《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抑癌基因p53在肝癌转移中的功能被发现-论文.pdf_第1页
资源描述:

《《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抑癌基因p53在肝癌转移中的功能被发现-论文.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胖人口与日俱增的国家中,这一情况会更加严重。”他指出:”由于这项研究探讨的是膳食可能对骨关节炎发挥的作用,因此其重要性可见一斑。一旦了解了这一点,研究人员就可以对能够保护关节的其他膳食化合物进行研究,并最终为人们如何通过饮食保护关节健康提供指导。研究对抗关节炎等与衰老相关疾病的新疗法,对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和减轻社会经济负担都具有重要意义。”英国关节炎研究中心医学主管AlanSilman教授认为:”这项研究非常有趣,成果也很喜人。研究结果显示:普通蔬菜西兰花或对骨关节炎患者的健康有益。不仅如此,它还可以保护人们免受骨关节炎的困扰。迄今为止,还没有证

2、据表明食物或膳食可以延缓骨关节炎的进展,因此,如果这些研究成果可以在人类模型中复制,那将是一个巨大的突破。我们知道运动和保持健康的体重可以减轻症状,延缓疾病的进展,不过这项研究使我们在饮食上对关节炎又多了一层了解。”据悉,在试验中,4O位病人中的半数将在术前食用两周经培育的富舍萝硫素的”超级西兰花”。一旦手术完成,研究人员将对该化合物是否改变关节的代谢状况以及是否能在置换后的关节中检出进行观察。(来源:中国科学报)Arthritis&Rheumatism2013.65(12):3130—3140.DOI:10.1002/art.38133《国际

3、肥胖杂志》:研究人员又发现一与肥胖有关基因日本三重大学日前发表公报称,发现一种称为"MX.D3”的基因与肥胖有关。研究小组认为,如果开发出遏制这种基因作用的药物,就有望缓解代谢综合征。研究小组利用小型热带鱼一斑马鱼进行了实验。研究人员给斑马鱼喂食过量的食物,约8周后取出内脏脂肪组织进行研究,结果发现有91个基因的功能变得活跃起来,其中有9个基因,包括”MXD3”基因迄今尚未被报告过与肥胖有关。研究小组通过基因技术,分别培育出能遏制这9个基因的9种斑马鱼,然后与未进行基因改造的斑马鱼进行比较。结果发现,同样投放过量食物,能遏制”MXD3”基因功能

4、的斑马鱼在3周后的体重比后者要轻约五分之一,同时内脏脂肪的增加也不到后者一半,脂肪细胞体积也较小。之前有研究显示,斑马鱼在许多方面与人相似。它是一种脊椎动物,其体内超过8O%的基因与人类相似。三重大学研究生院医学系教授田中利男指出:”开发出相关药物还需要5至10年,但可以先开发出通过调查血液中的’MXD3’基因来测量内脏脂肪含量的技术。”(来源:新华网)InternationalJournalofObesityacceptedarticlepreview20November2013;DOI:10.1038/ijo.2013.217《公共科学图书

5、馆一综合》:抑癌基因p53在肝癌转移中的功Jg-~tl~.发现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营养科学所陈雁研究组在一项最新研究中,揭示了抑癌基因p53在肝癌细胞由上皮向间质转化(EMT)以及肝癌转移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近日,相关研究论文在线发表于美国《公共科学图书馆一综合》。肝细胞癌是癌症致死率最高的三大恶性肿瘤之一,其高度转移的特性成为临床治疗的最大障碍。肝癌病人的癌组织中常见p53基因的突变,尽管p53在肿瘤起始及发展中的生理功能已经得到详尽的阐述,但p53在肝癌细胞转移中的作用仍有待研究。在研究员陈雁的指导下,博士生王征等探讨了p53在肝癌细胞E

6、MT及转移中的潜在功能,发现insulin和TGF-beta诱导的EMT以及细胞迁移能力均在敲减p53后进一步加剧。此外,研究发现p53通过影响beta-catenin信号通路可发挥对EMT的调控作用,降低p53表达能够促进beta.catenin的细胞核内积累及转录活性,抑制beta-catenin信号通路可减弱p53降低所促进的肝癌细胞EMT、细胞迁移和肿瘤转移程度。该研究揭示出。p53通过调控beta.catenin信号通路可对肝癌细胞EMT及转移发挥重要的功能。据悉,陈雁研究组在前期的研究工作中发现,p53参与了皮肤肿瘤形成过程中的EM

7、T进程,并提出p53是一个调控EMT的”关卡ilo(来源:中国科学报)PLoSONE2013,8(9):e72846.DOI:10.1371/jo啪.pone.0072846《植物细胞》:习;巴证实栽培稻芒缺失受^、:,写JII化选择中科院上海生科院植物生理生态所、国家基因研究中心韩斌团队,通过图位克隆法克隆了野生稻控制芒发育的An一1基因,该基因编码一个bHLH转录调控因子。从而揭开了相关水稻遗传之谜。相关成果日前在线发表于《植物细胞》杂志。通常认为,野生稻的种子普遍具有长芒,因为芒在种子传播和防止鸟兽食用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然而,具芒的种子不

8、易收获和储存,因而长芒可能在人工选择中逐渐退化丧失,致使大部分栽培稻无芒。但是,控制芒发育的分子遗传基础及栽培稻芒的缺失是否受人工驯化选择一直是个未解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