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类职业教育毕业论文 水与火洗礼中的民族传统体育

教育类职业教育毕业论文 水与火洗礼中的民族传统体育

ID:5505077

大小:32.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7-12-16

教育类职业教育毕业论文 水与火洗礼中的民族传统体育_第1页
教育类职业教育毕业论文 水与火洗礼中的民族传统体育_第2页
教育类职业教育毕业论文 水与火洗礼中的民族传统体育_第3页
教育类职业教育毕业论文 水与火洗礼中的民族传统体育_第4页
教育类职业教育毕业论文 水与火洗礼中的民族传统体育_第5页
资源描述:

《教育类职业教育毕业论文 水与火洗礼中的民族传统体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湖南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考籍号:XXXXXXXXX姓名:XXX专业:教育类职业教育论文题目:水与火洗礼中的民族传统体育指导老师:XXX二〇一一年十二月十日1前言  中华传统体育文化渊远流长、博大精深,深邃而又自成体系,具有鲜明的东方文化特质和多源特性。在我国,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体育文化是中华体育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以其浓郁的生产气息、鲜明的生活风格和生动的民俗特征,充分地反映了特定民族的审美观、价值观和文化观,成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中光辉绚烂的一章。  聚居于祖国西南边陲的彝族与傣族,同属祖国

2、大家庭的一部分。千百年来,这两个民族创造了绚烂多彩、底蕴深厚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鉴于各自所受不同地理环境、社会历史、生产方式、宗教民俗等因素的影响,在体育文化的运动风格、活动方式、程序礼仪、文化象征和价值取向等方面,呈现出迥异的体育文化特征。  本研究将以田野考察结果为重要依据,把文献资料同民间口传资料有机结合,对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事象深入分析;同时,也注重对物质形态中所折射出的体育文化特性进行系统研究,以期得到全面、客观、科学的研究结论。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以居住在云南昆明、楚

3、雄与红河、四川凉山的彝族和居住在西双版纳、德宏的傣族为研究对象,研究他们所从事的传统体育项目的特质及形成、发展规律,探讨两个民族体育文化的差异性及自然、社会和文化成因。  2.2研究方法  2.2.1田野调查  对彝族和傣族地区的田野考察是一个较长时期的过程。3年来,笔者前往两个聚居区的考察达8次之多,比较集中的考察为:2004年7~9月在昆明市石林县鹿阜镇、维则乡进行了3个月的实地考察,彝族朋友毕雄伟的家成为笔者参与考察的根据地;2005年3~6月,在西双版纳的景洪市勐仑镇、勐罕镇曼远村等地进行长

4、达4个月的考察与访问。重点考察了彝族火把节与傣族泼水节期间的民族体育开展情况。  2.2.2文献资料调研  阅读了有关傣族体育与彝族体育的文献资料,内容涉及到民族学、社会学、文化学、历史学等多门学科。  2.2.3逻辑推理  掌握傣族体育与彝族体育的项目特征与开展现状,分析傣族与彝族体育文化的多元特色与独特功能,了解民族体育发生发展的自然与人文环境条件,在此基础上,运用逻辑学方法,构建民族体育的发生机制理论体系。  2.2.4跨文化比较  借鉴比较科学的研究视角,把傣族与彝族体育文化放在一个文化参照

5、系中,采用经验思维与逻辑思维、思辨与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遵循可比性的原则,深入剖析傣族与彝族体育在起源、运动形态、文化特质等方面的异同点及其自然、社会与文化成因。  3研究结果与讨论  3.1彝族与傣族社会发展的历史源流  彝族是我国西北古老的氐羌族南迁与金沙江、南北盘江土著融合的遗裔,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10月太阳历、虎宇宙观、火神话等是彝族文化的精髓,彝族还是历史上著名的南诏国的创立者,大理国的主体。现有人口约657.2万,主要居住于云贵高原与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他们普遍生

6、活在海拔1500m以上沟壑纵横、树木丛生的山区与半山区,天气的阴冷使得彝族家家离不开火塘,而茂盛的松杉、油桐等林木则为彝族用火提供了燃料。所以,火成为彝族人民的最爱,被称为“火族”,形成赋有民族特色的“火文化”特征。时时出没于深山老林的老虎,彝族人民将其作为勇猛的象征,并作为山地民族征服自然、战胜困难的偶像。黑虎是彝族最为原始的图腾,彝族自称为“罗罗”,意为“虎族”。因此,尚黑、强悍、好战便是彝族的民族特性。彝族史籍《西南彝志》就是一部记载古代彝族刀光剑影、血战沙场的历史。漫长的战争岁月,既练就了彝

7、族人精湛的武艺,又培养了彝族人民骁勇强悍的民族心理品质。元朝李京《云南志略》载:“罗罗……左右佩腰刀,喜斗好杀多养义士,遇战斗,视死如归……”这些都是彝族社会尚武、强悍的民族精神的缩影。  傣族源于古代南方“百越”族属,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也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他们生活在海拔500~1100m的河谷、坝区。热带、亚热带气候使得热能与物种等自然条件优越,生物资源异常丰富。因此,傣族生产力水平相对较高,民族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由于傣族与百越民族的历史渊源,使他们继承和发展了母体民族以稻作为主的传统,形成

8、典型的稻作民族文化模式。“傍水而居”孕育出了“鱼米之乡”,“傍水而居”也使得傣族人民与水结下了不解之缘:沐浴离不开水,赕佛离不开水,水井修有讲究,新年要泼水祝福。可以说,傣族经济文化尤其是生活习俗与水是密不可分的,塑造了傣族人特有的“水文化”形态。殷实、富足的生活状况,加上南传上座部佛教的洗礼,培育了傣族人民温存善良、朴实无华的民族品格。清朝雍正《云南通志》卷二十四载:“傣族性本训朴,田地皆种禾稻,人亦渐习经书,土俗民风日改月化。士简民恬,风和俗厚,男女悉知辛勤,士类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