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5019289
大小:27.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4-26
《案例语文教学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的培养.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语文教学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的培养—《山中访友》教学案例相王小学张建英【教材分析】《山中访友》出自著名诗人、散文家李汉荣先生之手,是他发表于1995年第三期《散文》杂志的一篇佳作。这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朋友”,与“朋友”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本文作为本组“感受自然”的第一篇课文,目的一是通过感受作者描绘的境界,体会他一路上的好心情,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二是学习作者通过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情感的方法,并积累语言。本课的重点是感受作者对山里的“朋友”那份深厚
2、的感情,并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教学片断】师:同学们,放暑假这么长时间,你们有没有去探访你们的亲戚朋友呢?有的话,谈谈自己的的经历或感受。生1:我去我大姑家了。大姑每天给我吃大鱼大肉,有时还带我去完。我感受到了大姑很爱我。生2:我去探访过我的外婆。我的外公生病了,爸爸带着我和妈妈去看望外公,还给外公买了好多的补品。外婆给我们做了一大桌的好菜,而且外公外婆的脸上露出了微笑。我从中感受到了作为子女的再多陪伴在老人身边,不要让他们感到孤独寂寞。生3:我去叔叔家贺喜去了。自古以来礼尚往来,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师:大家拜访亲戚朋友,都有不少收获,真好!有位作家他也拜访过朋友,,但他拜访的是山
3、。(板书课题:山中访友)师:请大家齐读课题,读完课题,想想你们能提出那些疑问?(生齐读课题,质疑问难)生1:作者拜访的朋友是谁?生2:作者带着什么礼物去拜访朋友的?朋友是怎样招待他的?师:你们提的问题紧扣课题,尤其是第二个问题能结合自身的实际经历去想,很会思考嘛!师:假如让你去山中拜访,你会拜访谁呢?为什么?生1:我会拜访山中的老屋,那是奶啊你家的,也是生我的地方,我很怀念。生2:我会拜访鸟儿,鸟儿是招人喜欢的。生3:如果可以的话,我会拜访老祖宗,虽然未见过太奶奶,但我见过太爷爷。自记事以来,太爷爷很疼我,不久便去世了。(同学们听了哈哈大笑,我即刻制止)师:大家别笑,老祖宗岁在墓穴中,但是
4、潭门所做出的贡献是功不可没,他们是值得我们敬仰的。为此,我觉得这位同学拜访的对象特别有意义的,同时告诉我们“吃水不忘挖井人”,人要懂得感恩。【案例分析】这个片段是我上《山中访友》第一课时的导入环节。我的导入问题是:“同学们,放暑假这么长时间,你们有没有去探访你们的亲戚朋友呢?有的话,谈谈自己的的经历或感受。”问题的设计目的是希望学生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引出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事实上,学生确实是从自己的生活中谈自己的体验与感受,为揭示新课题作了很好的铺垫,为此课题的揭示很顺当。当学生齐读课题后,升起一些疑惑:为什么我们访问的是亲戚朋友,而有人要去山中访友呢?我抓住孩子们的疑问,便抛出第
5、二个问题:“读完课题,想想你们能提出哪些疑问?”孩子们争先恐后的举手,第一个孩子的汇报是我预想到的,第二个孩子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但又出于人之常情。因为他的的经历就是“我去探访过我的外婆。我的外公生病了,爸爸带着我和妈妈去看望外公,还给外公买了好多的补品。外婆给我们做了一大桌的好菜,而且外公外婆的脸上露出了微笑。”这个结合自身经历提出的问题不就是合情合理吗?这就是孩子的思维与大人不同的地方。为了调动学生的思维,我随口又抛出了第三个问题:“假如让你去山中拜访,你会拜访谁呢?为什么?”有个孩子的回答令所有的人包括我感到太不可思议,因为他要拜访的是墓穴中的老祖宗,听起来是有些可笑,但是听他的一番
6、解释,还是蛮有情义的,看来“情”在孩子们心中还是最美的,最值得留恋的。虽然这个导入环节花了些时间,但我觉得很值。因为我让学生能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尊重了孩子们的个性发展。这么多年教学,我越来越感觉到我的教学似乎渐渐失去了生命力,我忘记了思索:语文课何时考虑过学生的发展呢?语文课堂应该致力于学生语文能力与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没有学生的真正发展,语文课堂就是无效的课堂。人正是活动的时候,才进行思考、做出判断的。我深深感悟到:一堂课是不是成功关键不在于教师讲的好不好,主要还是取决于学生有没有真正的参与,有没有真正的活动,会不会运用所学的知识。当学生需要思考的时候,我们不妨就让课堂保持高度的安
7、静,给学生一个静心的环境,充分尊重他们的阅读权利和阅读感受,领着学生真正走进文本,深入课文当中去。当学生独自思考无法解决问题的时候,我们不妨让他学会寻求同伴的帮助,这个时候就从静心阅读进入小组讨论阶段,只有学生先静心有所思考他也才能有话可说,有论可讨。我们的公开课、观摩课老师很多时候不注意这种现象,觉得课堂可能没有讨论就不符合现代课程理念。但他或者根本不知道什么时候该讨论什么时候不需要讨论,只有当学生真正遇到自身无法解决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