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5012218
大小:26.00 KB
页数:2页
时间:2020-04-26
《怎样教育淘气的孩子好的.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怎样教育幼儿园淘气的孩子小一班武立霞方法一:“少盛、多鼓励”的方法案例:在我们班里有很多孩子存在挑食偏食的现象,这也是我们很头疼的一件事情,对于这种不良现象,我尝试用了一种“少盛、多鼓励”的方法效果不错。如:有一天,午餐吃西红柿炒鸡蛋。西红柿炒鸡蛋是许多孩子都喜欢吃的。可是李欣宇却不喜欢,一到吃西红柿鸡蛋他总是挺难受。我们老师拿他也没办法,我想过去喂他,想让他多吃点。可又一想,这样既不能改掉李欣宇挑食的坏毛病,又让他产生进餐的依赖性,怎么办呢?她不愿意吃西红柿鸡蛋,可眼前却有西红柿鸡蛋等着他,想到这里,我先给他少盛点,然
2、后对他说:“你不想吃,就少吃点吧,老师就给你盛一点,这么少我相信你一定很快就吃完的,对吧。”李新宇看了看,小眉头马上舒展开了,竟乐意的自己吃起来,张大口就轻松地吃完了。我一看,马上高兴地说;“看李新宇吃的真快,进步真大呀,以后会越来越帅的。”再来吃一点,好吗?说着,我又给他盛一点,当然,还得鼓励他一下,“李新宇,刚才你吃的真快,小朋友都没吃完呢,再少吃这一点吧,你一定还会吃得很快的!”由于我又给他盛一点,再加上得到我的鼓励,不一会李新宇就又吃光了。就这样,我用“少盛、多鼓励”的方法。后来,我对班里其他几个挑食的孩子也用了
3、这个方法,效果真的不错。方法二:鼓励孩子-----协助教师工作案例:好动的孩子往往都是比较聪明的孩子,我们应该充分调动这些孩子好动的习性,可以让他们协助我们的工作,给予他们鼓励与表扬。例如:我班有个调皮的孩子,他是个既调皮又聪明的孩子,思维能力和表现力都很强,除此之外的最大特点就是好动、顽皮、乱跑,但是他非常爱搭积木,每次的自由活动时间就是他大显身手的时候,他在搭积木时非常有创意,但就是常常因为抢积木和小朋友之间发生冲突,积木掉在地上他也无动于衷。于是我就把“送积木宝宝回家”的任务交给了她,这样的“委以重任”使他很自豪,
4、责任感也增强了,现在他每次看见积木掉到了地上,总是能自觉地捡起并送回家。方法三:引导法。案例:调皮的孩子往往精力充沛,他们希望通过与别人的交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但他常常采取的方法不太对,所以,容易让别人误认为是“调皮”。老师要学会考虑孩子调皮背后的原因,多与孩子交流并进行适时引导,做孩子知心的朋友。比如,我班有一个调皮的孩子正在搭积木,刚玩一会儿,还没有搭出什么,接着又要去捣乱别人,这时我走过去,向他提出了一些关于搭积木的想法,还和他一起玩,结果,这次他用了很长时间搭了好几个很好看的模型,他觉得很自豪,还向同伴炫耀。我觉
5、得这次对他的教育很成功,让他感觉到很有趣,并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而成功。这样,孩子的情绪就会慢慢好转,他也不会再去捣乱别人。方法四:友情提示法案例:现在小班孩子在家里一般都是独生子女,有很多事情都是家长帮助孩子来做,根本不给孩子锻炼的机会,导致有的孩子入园后出现了许多自理问题如:不会用勺吃饭、不会穿衣、不会提裤子等等。有一天,我班幼儿在起床如厕后,我像往常一样在逐个为幼儿进行检查。冯晶晶又小腿上耷拉着裤子走来了,笑眯眯地对我说"老师,我不会提裤子,帮我提裤子"。我没有停下手,只看了她一下,说:"你看,老师现在很忙,你必须自己
6、的事情自己做"。"老师,我不会",她不死心。"我知道你的小手很巧,提裤子提的很好,你一定能行试一试。"我没有帮她,并提醒到"你要快点,提完洗手吃好吃的了"说完我依然忙着做自己的事。冯晶晶看看我又看看正在吃午点的小朋友们,她开始动手了,比较顺利地提起了裤子,我又帮她整理了一下,夸张地表扬了她,孩子特别高兴。后来每当有幼儿向我求助时,我会叫他们自己先动手试试,在孩子确实不会做或做不好时再进行指导帮助,这也使幼儿知道: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做不好时再请人帮助,也使幼儿在不断练习中体验了成功的滋味。教师:武立霞 开学一来园,刘雨涵
7、的表现就是哭:吃饭哭,午睡哭,去外面玩还好点,一回到班级就开始哭,她就会喊“妈妈,我要找妈妈”地哭个不停。全班小朋友都安静下来了,只有她还在不停地哭。不管我采用什么方法,都不能让她停止。为了让刘雨涵尽快地消除这种焦虑情绪,平时我就注意耐心亲切地多与她交谈、陪她做游戏、玩滑梯、抱抱她、摸摸她、鼓励她多交朋友、多和小朋友玩等,来慢慢消除她的陌生感。一天我拉着刘雨涵的手说:"涵涵你明天还来幼儿园吗?她说还来,来了还哭吗?不哭啦!那我们拉勾勾,"涵涵很快的就答应了。"拉勾勾,拉勾勾,做不到就是小狗狗!"看着涵涵开心的样子,我在期
8、待着明天,明天涵涵一定不哭了。这样过了两星期左右,她已经不哭了,对老师也比较喜欢,户外游戏时她总喜欢拉着我的手,有时还主动和我说悄悄话。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