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4989305
大小:16.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4-25
《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提问的艺术.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提问的艺术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中心小学谭娟宋代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无疑,至此方是长进。”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课堂就是展示问题的广场。当学生怀揣着问题走进课堂,问号无疑是知识广场上最为亲切的向导。学生有了疑问,才能打破头脑中的平静,激起思维的波澜,激发强烈的学习愿望,从而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学习才不会浅尝辄止,满足于一知半解。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学生是真正的主人,通过他们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来获得新知。自主学习的前提
2、就是学生要有思维碰撞,带着某些问题并试图解决这些问题。因此,课堂提问的技能培养就成了首要问题。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提问技能呢?又如何解决问题呢?一、抓住课题引导学生提问课题是一篇文章的灵魂。学会抓住课题来提问,无疑是对学生把握课文重点的有利指导。我在教学《神奇的克隆》时,先引出课题,让学生读题后,再说说想知道哪些内容。学生就提出了什么是克隆,克隆神奇在什么地方,哪些方面可以克隆等等问题。这时,全班同学立即对课文有了急切的盼望了,他们快速的读着课文,一张张可爱的脸上呈现出阅读的喜悦。这样阅读就有了目的性。二、创设情境引导学
3、生提问课堂是挑战问题的赛场。问题来源于教材,来源于学习者,来源于过程。在教学中,应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从文本中提出问题的能力。首先,教师应善于将问题精心、巧妙地设计到学生现有的知识情境中去。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解决问题。在与文本的对话中,现有与已有,学生与教师也进行着积极的互动。如教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时,学生在初读课文后,并没有抓住“发愤”这两个字来学习,所以我就把学生带到当时的情境中,让学生说说受冤枉的时候,自己的处境。有的说想哭,有的说想大喊,有的说想打
4、人……那我这时就把司马迁当时受到的委屈讲给学生听,他们顿时对司马迁的处境有了更深入的体会,这时,一只小手举了起来,“老师,司马迁当时怎么受得了啊?”那我顺机就引导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有的问:司马迁当时会想些什么呢?他是怎么做的呢?这样学生再读课文时就能更好的把握文本的意图了。三、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的提问往往被优生垄断。如今,学生提出的问题,应该让学生都积极参与解决。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就成了应该做到重要问题。首先,要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学生的思维方式决定着他们对问题的敏感性。在课堂教学中,应给学
5、生留有思维空间,让学生会独立思考,不盲从、不迷信书本或学习好的学生的答案,敢于质疑,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见解,教师应做到表扬正确的质疑,肯定合理的设想。在学生不断改善学习方式的同时,促进问题质量的提高。四、指导学生提问的层次性提问的层次性就是要求问题设计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一般来说,认知记忆性问题在先,推理性问题次之,创造性问题在后。创造性问题是指学生提出问题时,须将要素、概念等重新组合或采用新奇、独特的观点作出异乎寻常的反应,此类问题并无单一性质的标准答案。所以在教学时,我注重让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
6、技能。《普及科学——美国2061计划》中提出:“要把问题解决作为学校教学的核心,应当在各年级把学生引进问题解决中去。”“教师应当制造一种使问题解决得以蓬勃发展的课堂环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自己质疑后,再引导学生自己解疑,学生会更加乐于学习,乐于探索,从而获得知识。如《海伦.凯勒》这篇课文,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海伦摸盲文时,会遇到那些困难?”我就让学生自己闭上眼睛尝试摸物品,告诉我物品的形状。学生对海伦所付出的努力就更加清晰了。接下来,学生又提出了“海伦是怎样学说话的?”这个问题,我就让学生自己模仿试试。学生
7、在自己有了亲身体验之后,对海伦学说话的艰辛就有了更深的体会。这样一步步来,学生对海伦的不屈不挠的精神就体会更加多了.五、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课堂是生成问题的牧场。指向过去的教学是“死”的教学,指向现在的教学就是“短”的教学,只有指向未来与发展,教学才是鲜活而富有创造性的。因此,成功的教学不是让学生带着句号走出课堂,而是让他们带着感叹号与新问号走出课堂。在问题中穿行,在问题中出击,在问题中“生成”新的问题。 总之,在学习中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正如陈献章所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一番觉悟,
8、一番长进。”学生在问题的回旋、碰撞中,获得了新知。因此,课堂就是在思想交融、心灵共鸣的基础上产生教育的火花。学生在问中学到了真知。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