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4987310
大小:17.00 KB
页数:2页
时间:2020-04-25
《作文综合批改方式.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作文综合批改 一 传统的作文批改,一直尊奉着“学生写,教师改”的原则,这种作文批发改法沿袭了几千年,如果追溯历史,恐怕自有作文教学以来,就是这样做的。直到今天,这种批改法乃被沿用着,不能说这种作文批改法一无是处,对任何事物不加分析地全盘否定,是不符合辩证法的。前几年,曾有人对此发起过讨伐,列举的主要罪状就是“出力不讨好”;老师辛辛苦苦的改,学生走马观花地看,收效其微。老师改一篇作文,至少也得用10分钟,有的甚至要花费半小时。两个教学班,至少100名学生。改好这100份作文,要耗费多少时间、心血的精力!可学生只翻
2、几下,看看批语,就放到课桌洞里去了。这种现象,实在令人不安。但潜心思之,也不能偏概全:你能肯定此法就连一点儿长处也没有吗?如是,它何以立身于作文课堂几千年?稍作探索,就会发现,此法的长处就在“教师改”。作文批改的全过程,应该包括“教师改”和“学生看并改”两步,传统的作文批改法是只走第一步,废弃了第二步中的“学生改”。长处在于走了第一步,短处在于没有走完第二步。如果把此法说得一无是处,连“教师改”也成了弊病,那么教师的过范指导何以进行,教师的主导作用何以体现,学生“改”时何以效法? 后来,就出现了好多新的主张:自改
3、法、互改法……我们认为这些主张指得好,就探索着做,也搞自改,也搞互改。不停地实践,不停地体味,感到自改、互改各有好处,也有弊玻 改,是整个写作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文章要改,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这是诸多写作大家的经验之谈。传统的作文教学,将学生改的权力剥夺了。自改和互改,给学生提供了改的用武之地,可以说这是无数好处中的最大好处,弊病是:①改的能力参差不齐,能力差的往往走常②自改互改的次数多了,学生容易产生厌倦感,教师的指导示范作用容易被削弱。 都有长处,都有弊病,以谁为主?不停地实践,不停地探索,我们认为这里的主
4、要问题是如何扬其长而避其短。就我们的体会来说,作文批改宜用综合法。教师批改,给学生以示范和指导,提供改为“样子”。学生自改互改,从实际批改中,获得修改文章的能力和技巧。这样,既发扬了各自的长处,也医治了各自的弊病,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批改方式。 二 综合批改法的基本点如下: (一)教师改,学生自改,学生互改,三种批改形式穿插进行,兼之以其他批改形式。 (二)教师改,离不开学生的参与。传统的批改法,教师改过的作文不是因学生不认真看而改效甚微吗?这得想个办法,让学生认真看。我们的做法是:要求学生在批语后面写出百字左
5、右的“对教师评的意见”来,以督促其认真看改过的作文。评改意见,要纳入作文分数当中计算。 (三)学生自改、互改后的作文,教师要做检查,并做评改总结。检查的数量越多越好,但最少不得低于全班作文份数的1/3。 (四)假如每学期写10篇作文,其比例可定为:4:3:3,即教师改4篇,自改3篇,互改3篇。初中一年级,教师改的份量可适当增加,二三年级渐渐减少。具体安排,有多种格式,我们曾经试用过3种格式:第一种,第一篇,教师改,以做示范指导;第二三篇,学生自改;第四篇,教师改,以做总结;五六两篇;互改;第七篇,教师改,以做总
6、结;第八篇,自改;第九篇,互改;第十篇,教师改,做出全学期的总结评价。这种格式,突出了示范指导性和总结性,宜在一年级使用。第二种,第一篇,教师改,第二篇,自改;第三篇,互改;第四篇,教师改;第五篇,自改;第六篇,互改;第七篇,教师改;第八篇,自改;第九篇,互改;第十篇,教师改。这种格式,穿插性强,颇多新鲜感,宜在二年级使用。第三种,第一篇,教师改;第二三四篇,自改;自五篇,教师改;第六七八篇,互改;第九十篇,教师改。这种格式,体现了集中训练的特点,宜 三年级使用。 (五)自改或互改胆,要提出具体要求,使学生在修
7、改过程中有所依据。要求应重点突出,切忌胡子眉毛一把抓。例如,第一次自改可专改错别字,以后再涉及用词、造句篇章结构、中心思想、语法修辞诸项。要求应体现是否齐全,再看语句是否通,再看脉络是否清楚,再看中心是否明确…… (六)要鼓励创新。可能有的学生超出了修改范围,甚至提出了自己独到的看法。这时,教师可不能斥之为“逞能”,要表扬,要肯定,要鼓励。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文章修改得更好。 三 综合批改法的形式不只这3种,特别值得提出来一议的是骨干学生批改。 何谓骨干学生批改?经过初中一年级一学年的实践训练,
8、你会发现若干写作能力和批改能力强的学生,这些学生就是班内的批改骨干。这样的学生,如果每个小组有二三个,就可担负起这个小组的批改在务,就可以承担一次或两次作文批改任务。这样,既减轻了教师的负担,也训练了他们的批改能力,且帮助了其他同学。 但这种方式,不宜过多地采用。多了增加学生的负担,影响其他学科的学习。还可能由于骨干学生理解的偏差而影响了教师意图的贯彻。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