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4979494
大小:317.71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5-07
《复合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机制的探析-论文.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28卷第1期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_28No.12014年2月JOURNALOFHEFEIUNIVERSITYOFTECHNOLOGY(Socia1Sciences)Feb.2014复合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机制的探析张利,程晓红,徐娟。,刘征宇(合肥工业大学a.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b.创新学院;C.计算机与信息学院,合肥230009)摘要:培养出高质量的复合型人才,是当前高等教育所面临的十分突出的问题。文章分析了当前国内高校复合型拔尖人才培养的现状,指出了存在的不足,同时就如何利用学校与企业、科研院
2、所等所处不同环境和拥有的资源,充分发挥各自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完善复合型工程人才培养体制进行了探析。关键词:复合型工程人才;培养体系;评价指标体系中图分类号:G64O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634(2014)01—0104—05DiscussionontheTrainingofChineseInterdisciplinaryEngineeringScienceandTechnologyTalentsZHANGLi,CHENGXiao—hong,XUJuan,LIUZheng-yu。(a.School
3、ofMachineryandAutomobileEngineering;b.SchoolofInnovation;e.SchoolofComputerandInformation,HefeiUniversityofTechnology,Hefei230009,China)Abstract:Cultivationofthehigh-qualityinterdisciplinarytalentsisoneofprioritiesforthecurrenthighereducation.Thispaperanalyze
4、sthestatusquooftheinterdisciplinarytop—notchtalenttraininginChineseuniversitiesandpointsouttheexistingproblemsinthisrespect.Thenitputsforwardsomesuggestionsabouthowtofurtherimprovethetrainingsystemofinterdisciplinaryengineeringscienceandtechnologytalentsbyusi
5、ngthedifferentresourcesandadvantagesofuniversities,enterprisesandscientificresearchinstitutions.Keywords:interdisciplinaryengineeringtalent;trainingsystem;evaluationindexsystem一、复合型人才的内涵复合型人才是与教育界通常所说的“专才”、“通才”相比较而言的。顾名思义,就是具备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专业领域的基础知识及基本能力的人才_1]。这种“
6、复合”包括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复合、多种专业之间的复合、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之间的复合等。复合型人才的特征在于知识的复合性、能力的复合性以及素质的复合性;能够通过多学科知识的交融,形成新的知识,并成为新的思维方法的萌发点,从而达到对原有知识、能力的超越,即能用一种全新的思维方法来思考所遇到的问题,提出新的解决办法[z],同时通过将各种社会文化、科学技术以及社会行为规则内化为自身的个性品质,使自己具有更良好的适应性。收稿日期:2013—11—22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专项(12JDGC007);安徽高校自
7、然科学研究项目(KJ2011ZD01);安徽省高校质量工程项目(20100096)作者简介:张利(1955一),女,安徽蚌埠人,教授,硕士生导师。第1期张利,等:复合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机制的探析105二、当前国内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现状20世纪8O一90年代以来,国内高校相继对本科生跨学科复合培养模式进行了实践和探索。目前我国高校现行复合型人才培养制度主要有主辅修制、双学位制、第二学士学位制三种类型。各高校对课程设置、教育模式、管理机制也进行了相应的探索实践:课程体系分为必修课与选修课两类,对学有余力的学生,鼓励跨
8、专业选课、攻读辅修专业l_4],成为复合型人才;通过课程内容的整合和扩展,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考试模式的改革与实践,形成课程建设、实践教学和课外培养相结合的人才教育体系;放宽了转系、转专业的限制,允许一部分学生根据自己的专长、兴趣,自主选择专业和专业方向,同时结合导师制推行自由选课制度。多年来,我国高校创新教育实践取得了显著效果。但还存在着一些不足[5],主要表现在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