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476738
大小:535.50 KB
页数:15页
时间:2017-12-13
《超声诊断学-绪论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超声诊断学第一章绪论影像诊断学1.超声诊断学2.普通X线诊断学3.X线电子计算机体层成像(CT)4.磁共振成像(MR)5.核素成像超声诊断发展史略1.四十年代的最初尝试2.五十年代的广泛临床探索3.六十年代成熟的临床应用4.七十年代至今,日趋完美临床诊断 技术第一节 超声诊断学的内容与特点超声诊断学的内容:1.脏器或器官的形态学及组织学 的研究2.器官功能性的检测3.介入性超声的研究超声诊断学的特点:对软组织有良好的分辨率,能动态、无创性地显示生物组织的微小病变。能取得多方面的超声信息,能作功能方面的检测。超声诊断学的优点:1.无放
2、射性2.图像接近真实解剖结构3.能作实时、动态的观察4.具有管腔造影功能5.对小病灶有良好的显示功能6.能准确定位病灶和测量其大小7.能准确判定各种先天性心血管畸形的性质和部位8.可作脏器功能检测9.检查便捷、快速,便于复查、随访和床边检查指纹FingerPrint超声图电镜图第二节 学习的指导思想、要求与方法1.基础知识、专业理论和检查技术的相结合2.超声图像和临床表现的相结合3.解剖学、病理学是超声诊断学的基础4.二维图像和三维空间的形象思维超声诊断起源于40年代。1942年,奥地利的Dussik首先报道应用A型超声波装置,获
3、得了头部及脑室超声波图像,开创了超声医学诊断新领域。1946年,Firestone等将雷达技术与声学原理相结合,提出了A型超声波诊断技术,应用反射式超声进行医学诊断。1950年,美国的Wild等报道了应用A型超声诊断肿瘤。之后,超声诊断由实验阶段逐步进入临床实用阶段。第三节 超声诊断学的发展概况1952年,Howry和Bliss开始研究应用二维超声,在各种组织器官的断面成像。B型超声的问世促进了超声临床应用的发展,此后的十年间,陆续有“超声心脏图描记法”及连续波多普勒超声技术问世。1958年,Donsld研制报道应用切面显像探测腹
4、部疾病。次年,Frankein等研制脉冲多普勒成功。Calagan于1964年应用超声多普勒探测胎儿及一些血管疾病。1967年,电子扫描法问世,次年电子扇形扫描仪研制成功。60年代之后,超声成像技术日趋完善,临床应用也广泛开展。70年代后期,超声仪器使用了微型计算机以后,仪器性能提高,体积缩小,功能完善,超声诊断在临床的应用也进入了蓬勃发展的阶段。尤其是80年代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技术在临床的应用,以及凸阵、环阵、腔道探头的应用,90年代三维成像技术的问世,使得超声诊断得到更迅速地发展。我国1958年在上海第六人民医院首先使用A型超声
5、波探测仪,探测肝、胃、葡萄胎、子宫颈癌、乳腺癌等。1960年上海第一医学院开始首先制成A、B型超声波诊断仪,中山医院作了肝占位性病变、卵巢囊肿、子宫肌瘤、葡萄胎、畸胎瘤、腹主动脉瘤等共200余例的探测。1961和1962年,北京、武汉等地先后在临床应用B型超声诊断仪,并先后发表了应用超声显像诊断肝脓肿、多囊肝及其它肝病的文章。1961年上海中山医院与第一医学院仪器修配厂协作,制成第一台M型超声诊断仪,应用于探测风湿性心脏病。之后,M型超声诊断在我国迅速普及。1961年,上海第三人民医院燕山等首先应用连续波多普勒诊断心脏病。1962年
6、,徐智章等又应用多普勒超声诊断脉管炎、动静脉阻塞、动脉瘤等。1965年北京军区总院开展了胎盘、脐带、动静脉的多普勒检测。1965年以前我国在超声波临床应用方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60年代与国外拉开了距离。70年代末,随着新技术和仪器的引进、生产,我国的超声事业开始有了长足的发展,特别在临床应用研究方面取得了成果,90年代已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近十年来,由于新型超声诊断仪的开发和扫查方法的改进,超声诊断在临床应用范围不断扩大,诊断水平明显提高。对肝占位性病变、胆囊、胆总管、肝胆管、肾、前列腺等脏器占位性病变和管腔内结石均可清晰显
7、示。介入性超声的开发不仅可明显提高诊断水平,有些脏器肿瘤通过介入超声进行治疗,取得显著效果。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