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二十世纪《文选》研究述评.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56江西社会科学1999年第12期=文学#文化>二十世纪5文选6研究述评t张连科(天津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天津市南开区,330073)摘要:5文选6是中国第一部诗文总集,对中国文学影响极大,一千多年来研究者不断。二十世纪5文选6研究,前五十年成就卓著,硕果累累,其代表人物如李详、黄侃、骆鸿凯、高步瀛等,他们学术根基深厚,研究具体深入,影响很大。后五十年可以分成前三十年和后二十年两段。前三十年研究处于低潮中,重要的成果不多。后二十年再度兴起,呈现出方兴未艾之势。总的来看,前五十年以微观研究为主,后五十年以宏观研究为主。关键词:微观研究;宏观研究中图分类号:I207文献标识
2、码:A文章编号:1004-418X(1999)12-0056-065文选6是中国第一部诗文总集,自从编成之后,便广为传播。此后不久,便有萧该为其作注,惜其不传。到唐代,便有/文选学0之称,当时是注家蜂起,最著名的是李善、吕延济、刘良、张铣、吕臣、李周翰六人,此后5文选6成为历代学子案头必备的书籍,研究者不断。至清代,/选学0更为昌盛,1928年,骆鸿凯在5文选学6中罗列/选学0著作共九十种,其中清人的著作独占六十二种(5文选学6。张之洞在5轩语6中曾云:/选学有征实、课虚两义。考典实,求训诂,校古书,此为学计。摩高格,猎奇采,此为文计。0(5书目答问二种6),可见当时人认
3、为,无论是搞学问,还是写文章,都离不开5文选6。二十世纪的5文选6研究,走的是一条曲折不平的道路,成就和教训同在,涉及到的问题也比较多,为了叙述方便,我们将其分成微观研究和宏观研究两方面来加以分析。一、微观研究所谓/微观研究0,指版本、注释、校勘、文字、音韵、训诂等方面的具体研究,应该说中国古代的5文选6研究绝大部分属于这一领域。李详是本世纪初研究5文选6的一大家,其文选学的代表作有五种:5选学拾沈6、5韩读证选6、5杜诗证选6、5文选萃精说义6、5李善文选注例6。5选学拾沈6被王先谦称之为/并皆佳妙,无可訾议,只恨少耳0,主要是对5文选6中一些注释进行考证,有的还是比较
4、有价值的,例如5文选6班固5两都赋序6李善注引范晔5后汉书6云:/班固,字孟坚,北地人也。0可是查今本5后汉书#班固传6中,并无/北地人也0四字,5班彪传6称其/扶风安陵人也0,5班超传6中称其/扶风平陵人次也0,李详据5文选6中的班彪5北征赋6/过泥阳而太息兮,悲祖庙之不修0二句,以及相关的材料,说:/细玩赋及善注,班氏之先,或由楼烦迁居北地。叔皮自咏,理无乖舛。善引5后汉书6,疑非范蔚宗本。0(5李审言文集6),此说言之有理,对深入研究班氏生平是有好处的,被后来的高步瀛所采纳。其5韩诗证选6、5杜诗证选6则是详细张连科:二十世纪5文选6研究述评57考察韩愈、杜甫引用或
5、改用5文选6中诗文的情况。5文选萃精说义6的写法与5选学拾沈6大致相同,是李详的一部残稿,因病未能写完。5李善文选注例6则主要是总结李善注的体例,力求探索其中规律性的东西。应该说李详的5文选6研究是严肃而扎实的,其成绩也是比较显著的。黄侃是李详之后继续深入研究5文选6的学者,他认为不能轻易著书,/年五十当著纸笔0,但是在其五十之年,因饮酒太过而逝世,所以没有留下研究5文选6的完整著作,后来由其侄子黄焯将其读5文选6的笔记整理成5文选平点6一书。黄侃在小学方面造诣很深,对汉魏六朝文学及5文心雕龙6等,也有深入的研究,这就为5文选6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认为,/读5文选6者
6、,必须于5文心雕龙6所说能信受奉行,持观此书,乃有真解。0(5文选平点6)清代的学者孙梅即持此观点,应该说对深入研究5文选6是很有意义的。其主要成就表现在音韵、文字、训诂、校勘等方面,许嘉璐作53文选4黄氏学训诂探赜6(5中外学者文选学论集6)一文,言之甚详,足资参考。高步瀛是在5文选6的微观研究上取得杰出成就的人物,其5文选李注义疏6是在5文选6李善注的基础上,吸收了清代的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旁征博引经、史、子、集中有关的材料,从各个方面继续进行深入阐发。在注释的时候,如果是在标题之下,往往是先追本求源,罗列众说,再加以分析,申明己意。一段就是一篇很好的考据文章。例如,
7、在开篇5文选序6的标题下面,就详细论述5文选6的编纂及此前总集的编纂情况,郑州大学古籍所编的5中外学者文选学论集6将该文列为首篇,题为5论3文选4之纂集6,可见编者对此文之重视。再如对司马相如的5子虚赋6、5上林赋6原为一篇的问题,高氏广引历代对该赋的评论,加以分析,再申以己说,材料丰富,观点明确,虽然称之为定论还为时过早,但是比最近二十年来的一些讨论该赋的文章,内容更为充实。李善是5文选6编成一千多年来最重要的注家,引证丰富,注释也比较精到,但是古人注书,引证时往往是凭记忆而不查对原书,只举书名而不言篇名或卷数,李善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