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景分型辨治“吐涎沫”.pdf

仲景分型辨治“吐涎沫”.pdf

ID:54597404

大小:142.04 KB

页数:2页

时间:2020-05-03

仲景分型辨治“吐涎沫”.pdf_第1页
仲景分型辨治“吐涎沫”.pdf_第2页
资源描述:

《仲景分型辨治“吐涎沫”.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2013年1月河南中医January2013第33卷第1期HENANTRADm0NALCHINESEMEDICINEVo1.33No.1仲景分型辨治“吐涎沫"韩国栋(宁陵县中医院,河南宁陵476700)摘要:吐涎沫根据其病因病机不同,可分为厥阴肝寒气逆证、肺水饮证、饮阻脾胃证、寒饮郁肺证、肺胃阴虚证五种证型,分别予吴茱萸汤、射干麻黄汤、半夏干姜散、小青龙汤、麦门冬汤辨证论治,疗效显著。关键词:“吐涎沫”;吴茱萸汤;射干麻黄汤;半夏干姜散;小青龙汤;麦门冬汤;《金匮要略》;张仲景本文引用:韩国栋.仲景分型辨治“吐涎沫”[J].河南中医,2013,33(1):10—11.中图分类号:R2

2、2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3—5028(2013)0l一010—02吐涎沫是指口中唾液多且影响正常生活,其既可见于内9g,款冬花9g,五味子12g,大枣7枚,半夏12g;亦可选用伤杂病,又可见于外感疾病;既是常见病、多发病,又是难治越婢加半夏汤:石膏24g,生姜9g,大枣15枚,甘草6g,半夏病。本病临证时若能分型辨治则能取得良好治疗效果。笔12g。若肺气虚者,加人参、黄芪以补益肺气,使肺气职司升者根据《伤寒杂病论》辨治精神,试将吐涎沫分型辨治总结归降;若饮邪明显者,加桂枝、百部以温阳化饮;若胸满者,加陈纳如下。皮、厚朴以行气宽胸化痰;若气喘明显者,加苏子、葶苈子以降泻肺

3、气止咳。1吴茱萸汤与厥阴肝寒气逆证3半夏干姜散与饮阻脾胃证厥阴肝寒气逆证之吐涎沫的病因病机是夙体正气虚弱,寒气内生或外客,并与虚气相搏,浊气上逆上冲。《金匮要饮阻脾胃证之吐涎沫的病因病机是饮邪阻于脾胃,浊气略》第17条日:“干呕,吐涎沫,头痛。”《伤寒溯源集·厥阴阻结而上逆。《金匮要略》第17条日:“干呕,吐逆,吐涎篇》日:“涎沫,粘饮白沫,邪人厥阴之经,寒邪上逆而干呕,胃沫。”《金匮要略心典·呕吐哕下利病》日:“吐涎沫者,上焦中虚冷而吐涎沫。”临床上多见于胃、十二指肠溃疡或合并幽有寒,其口多涎也。”临床上多见于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门梗阻、神经性呕吐、贲门痉挛、慢性肝炎、神经性头

4、痛等。肠溃疡,慢性腹泻等。常见表现有恶寒,手足不温;干呕,或其治当温肝散寒降逆,方选吴茱萸汤:吴茱萸24g,人参9g,呕吐,或吐涎沫,胃脘支结而喜热,舌淡,苔薄白,脉迟或沉生姜18g,大枣12枚。若呕吐明显者,加半夏、陈皮以理气等。治当温暖阳气,化饮降逆,方选半夏干姜散合理中汤加化湿、散寒止逆;若头痛明显者,加蔓荆子、白芷以散寒通经减:半夏10g,干姜10g,人参10g,白术10g,炙甘草10g。止痛;若泄泻明显者,加山药、茯苓以健脾渗湿止泻。若寒甚而阳气不运者,重用干姜或加附子、吴茱萸以温阳散2射干麻黄汤与肺水饮证寒;若吐多者,是中气壅滞而不降,当去白术而加生姜以降逆,散积滞。肺水

5、饮证之吐涎沫的病因病机是水气袭肺,肺气不降,气化不足,水气随肺气而上逆。《金匮要略》第12条日:“水4小青龙汤与寒饮郁肺证在肺,吐涎沫,欲饮水。”《金匮要略直解·痰饮咳嗽病》日:寒饮郁肺证之吐涎沫的病因病机是寒饮阻于肺,饮邪随“连绵不断者日涎,轻浮而白者日沫,涎者,津液所化,沫者,肺气而上逆也。《金匮要略》第22条日:“妇人吐涎沫,医反水饮所内,酿于肺经则吐,吐多则津液亦干,故欲饮水。”I临床下之,心下即痞,当先治其吐涎沫,小青龙汤主之;涎沫止,乃上多见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水肿、慢性肺心病等,常见表现有咳嗽,气喘,喉问痰鸣,胸膈满闷,吐痰涎,治痞,泻心汤主之。”《金匮要

6、略心典·妇人杂病》日:“吐涎苔白或腻,脉弦紧或沉紧等。治当宣肺利气,化饮降逆,方选沫,上焦有寒也。”仲景先言小青龙汤主之者,以揭示病变主射干麻黄汤:射干9g,麻黄12g,生姜12g,细辛9g,紫菀要矛盾是寒饮郁肺证,其治当先从肺。临床上多见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阻塞性肺气肿、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等,收稿日期:20l2一o7—3O常见表现有咳嗽,气喘,痰稀色白,或呈泡沫状,或胸闷,或胸作者简介:韩国栋(1975一),男,河南宁陵人,主治医师。·10·2013年1月河南中医January2013第33卷第1期HENANTRADIT10NALCHINESEMEDICINEV0l_33No

7、.1栏目主编:司富春宋以前诸家伤寒学术思想考辨程传浩(河南中医学院,河南郑州450046)摘要:采用文献调查方法,对宋以前伤寒著作、文献进行分析研究,比较其与《伤寒论》的不同,分析其特点及价值。除《伤寒论》外,伤寒学术散存于《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难经》、《脉经》、《肘后备急方》等著作,尤其在《外台秘要》中保存了不少已经散佚的医家伤寒学术思想。可见伤寒学术并非《伤寒论》一脉,其他医家也有创建,辨证体系各有特点,都具有一定的学术和临床价值。关键词:伤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