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455272
大小:1.24 MB
页数:11页
时间:2017-11-16
《劳动与社会保障人才培养机制研究(2)》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劳动与社会保障人才培养机制研究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开设的背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劳动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社会急需大量熟悉政策、精通业务、掌握技术的劳动和社会保障方面的高层次专门人才。目前,我国处于经济转型和社会转轨时期,出现了一系列养老、医疗、失业、贫困等社会问题。建立“社会安全网”,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成为今后改革的重要任务。因而劳动与社会保障人才的社会潜在需求量很大。劳动保障工作的专业性十分强,涉及知识包括劳动经济、劳动关系、劳动保障法律、社会保险、人力资源管理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介绍该专业主
2、要研究劳动与劳工问题,包括劳动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劳动者的需求和劳动动机、劳动就业中的社会问题、对劳动者的物质生活保障等等。该专业要求学生系统掌握劳动与社会保障工作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并能结合教学要求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专业实习等,注重培养学生独立调研能力和社会工作能力。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培养具备比较扎实的管理学、经济学、法学及社会学理论基础,掌握劳动与社会保障现代管理技术与方法,能在政府部门、政策研究部门、大中型企事业单位从事劳动与社会保障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及就业中面临的问题分析高等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能为市场所接
3、受、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除少数综合性的名牌大学外,许多学校这一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形势却不容乐观,学生毕业后,在企业部门中,很难从事专业对口的工作,就业面狭窄,专业特色不明显。在政府、事业单位部门中,随着我国各项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不断完善,人口老龄化到来,参保人数日益增多,让我国现有的社保经办机构在从业人员的数量和质量两方面,面临严峻的挑战,主要体现在:(1)社保经办机构在编专业人才短缺。(2)社会保障从业人员的学历素质偏低。(3)高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式不乐观与社会保障人才短缺之间产生矛盾。矛盾原因分析:(1)理论与实践
4、的不确定性造成人才浪费。(2)政府对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3)高校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不准、课程体系设置缺乏特色、实践教学不足等问题。不断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人才培养机制的举措:(1)通过“2+2+X”模式,完善高等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2)以就业为导向,推进创新型劳动和社会保障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3)依据市场需求,合理定位培养目标。(4)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人才培养评价机制。(5)实施社保“百千万工程”,多渠道培养社会保障人才。(6)做好社会保障从业人员的资格考试认证工作。举措(1)将会减少替代效应的发生。即该专业与其他专业很难替代
5、。从而相对增加了该专业毕业生的雇佣量。举措(2),政府鼓励以就业为导向,出台促进就业的举措,比如税收优惠,财政补贴。企业雇佣成本降低,规模扩大,也会增加对应届毕业生的雇佣量,这是规模效应在起作用。但是大学毕业生按照政府选择的工资率进入对口或相近职业,会降低本专业人才的平均质量。雇佣量上去了,工资率却难以上去。举措(4)(6),对人才进行考评,导致任意工资率上专业人才的供给减少。劳动力供给曲线左移将会减少雇佣量而提高了工资率。举措(1)(3)(5),若市场需求一定,扩大招生,多渠道培养专业人才,是增加供给的行为。供给曲线向右下方移动,此时均衡点右移,就业量增加。预期
6、需求会扩大,就业量和工资率均会上升。所以以上举措的提出,对促进本专业人才培养,促进毕业生就业都将起到很大的积极作用。PPT内容来源于论文:《劳动与社会保障人才培养机制研究》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