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的计算教学.doc

新课程理念下的计算教学.doc

ID:54416689

大小:47.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4-16

新课程理念下的计算教学.doc_第1页
新课程理念下的计算教学.doc_第2页
新课程理念下的计算教学.doc_第3页
资源描述:

《新课程理念下的计算教学.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新课程理念下的计算教学新课标对第一学段提解: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须的计算技能。(包括估算);第二学段要求:了解分数、百分数、负数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估算)技能。我们使用的是北师大版这套教材,从整套教材看都由主题图以及实际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从而进入新学知识领域,引入思考,探索层面,这是一个活动空间。对教师提出较高的要求,根据学生生活实际开发课程资源,而设计教学。笔者从事小教高段数学教学,发现几乎每级学生计算都不过关,在解决问题时算式可以列对,结果不对,据统计有50%的学生光计算题准确度不到40%,这个不能不引起我的思考。学生算不对,原因是多方面的,我认

2、为无论什么原因所致,我们必须从自身找原因。从整个数学领域看,计算贯穿于数学活动的始终,计算结果的正确与否将直接起着决定必的作用,在这点上应该引起教师以及学校管理者的足够重视。如何搞好计算教学,使学生达到课程标准的具体目标呢?笔者认为应从两方面考虑:倘若我是管理者,就要有教育专家的长远眼光,讲究用人之道,制订长计划短安排。如果我是教师,我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偿试:(1)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抓起。抓书写规范、格式、字、符号。在计算前先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观察,参加运算数学的特点,及运算符号,再判断其运算顺序,能简算的要采用快捷方法进行简算。(2)课堂教学要抓住最基

3、本的计算进行能力培养。3笔者多年从使小学数学中高年级数学,到六年级还有把乘法分配律写错的。即把(2+3)×5写成2+3×5或2×3+3.究其原因,尽管学生的理解能力尚未完善,但是如果我们教师在教学时,尽量地把枯燥乏味的公式或定律形象化或直观化——数形结合,就会迎忍而解。例如教分配律时,光从观察此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入手,放手让学生去探究,最后教师点拨降妖除魔a×(b+c)=a×b+a×c。在教学多位数乘法时,先从估算开始,确定积的位数,然后再乘,有利于检验计算的大致准确性。抓住培养学生的难处习惯。适时渗透一些速算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32×38时,先

4、让学生用传统算法自行计算,而后,启发学生用其它算法进行计算吊32×38=1216;向学生介绍铺地锦,学生就绝对乐意接受。在教学除法试商时,教师要善于总结试商方法,使学生能够很快掌握并提计算效率。(3)提倡使用简便(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计算要从心算,口算和笔算抓起。低年级“凑十法”凑整十,“整百”数进行计算,中高年级利用运算性质和定律进行计算,每课必须注重基本方法的试训,帮助学生创造性利用所学知识,解决计算问题。例如计算10-9时,学生写成1+9=10或10-1=9或10-9=1都应预以肯定,又如计算99×99+99,有的学生这样想,99个99加上一个99等于1

5、00个99,即99×100;也有的说分配律中有四项,这儿三项,能否添加一项呢?这样就可运用运算定律了,即99×99+99×1(需要强调不改变原算式的计算结果)。(4)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性,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例如计算1+2+3+4+5+……十几方法1,用结合律。几为偶数,首尾结合,可以凑成n/2时,即n/23×(n+1),n为奇数,添加一个(n+1),然后从积中减掉一个(n+1)。方法2,用梯形面积计算公式计算。因为把1至n的这n个数按照从上到下每个数画一个点,摆成一个上底为1下底为n高为n的梯形,求梯形的面积,即求点子的数目。方法3,用平均数求和。当n为

6、奇数时,位于中间的那个数即为这几个自然数的平均数。当n为偶数时,添加一个数,然后从(n+1)个数的和中减去n+1。(5)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计算题并没有人们心目中想像中那么容易,有人说解决应用问题要考虑策略,一个计算题,横在你的面前可能使你束手无策。因此,要学会计算,必须认真讲题,仔细观察,选择适合自己的合理、快捷方法进行计算。每个人的知识技能,底蕴不同,从而选择的方法也不同,因此我们就从小给学生培养他们养成从实际出发,择优算法的好习惯。(6)摸清底子,分层设计,集中训练。做为一线教师,要根据学生存在的实际问题和需求,设计或搜集练习题,进行集中训练,这里需要

7、教师把握好层次的梯度。(7)推广使用计算器。正确处理教学中的计算与计算器使用的关系。我们教学中的计算,目的在于开发学生的智力,使用计算器的目的在于减轻大家数据的运算量,并不是反对用计算器。然而管理者是运筹之事,而一线教师则着眼于更广泛,涉及的因素则更复杂,当然笔者所谈是否正确,还有待于广大专家教育同仁,提出批评意见。3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