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4238693
大小:74.50 KB
页数:14页
时间:2020-04-15
《对思品课堂教学的一点看法.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对思品课堂教学的一点看法一、存在的现象:1、过分注重课本。我们都知道思想品德教材相对比较稳定,所选的例子有一些是离学生比较遥远的,已经有点跟不上时代发展了。但是在课堂教学中往往有的老师一切以书本为准,只要是书上讲的就是正确答案,甚至有学生提出不同意见时,老师不是认真的组织学生去探究,而是强压下去。个别老师上课只上书本内容,从不引入生活中的事例,只是在教教材,而没有用教材教。如:一位教师上《保护环境》一课时,他是这样教学的:揭题阅读课文后,围绕着“为什么说地球是人类美丽的家园?人类面临哪些环境问题?怎样爱护地球,保护环境?”几个问题进行教学,学生从书上攫取知识点依次回答,最后布置作业:
2、课外搞一次环境调查活动,了解自己生活地区的环境状况。一堂课里,教师与学生一问一答,课堂气氛如温开水,不专心听讲的学生也位数不少,直至最后学生对教师布置的作业也显得百般无聊。这就是过分注重以教材为中心展开教学,教材成了独白的文本,失去了对话文本的功能,在课堂上学生并没有激活自己的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转化为自己的心智结构。2、过分注重学生。在平时的听课中我们也经常发现这样的情况,如:有位老师在上“怎样看待网络”时,为了轻松完成教学内容,他设计了一场辩论赛,正方:对学习有利。反方:对学习不利。然后宣布辩论开始,学生先讨论,然后起立进行辩论,而老师始终没有参与,刚开始学生辩论的还可以,但5
3、分钟后,起立回答的学生越来越少,回答的观点也出现重复,导致辩论的结果不理想。究其原因,主要还是教师过分注重学生,在没有正确分析学生的情况下盲目地把课堂交给学生,活动的开展又缺少教师的引导所造成。所以过分强调学生主体地位也会降低课堂教学效果。3、过分注重教师。有老师认为思品课就是单纯的思想教育课,课上的好不好,完全取决于老师。因此在很多课中我们过分注重了对教师的要求。对思品课堂教学的一点看法(2)特别关注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问的艺术、教学内容的安排、板书情况等等,而忽略了学生和教材的作用。我个人觉得课上的怎么样,除了老师的基本功外还取决于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配合等。不同的教材内容影响不
4、同的教学效果,如民族精神方面的教学与法律知识的教学,由于学生的社会经历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等不同,即使教师基本功再好,恐怕效果也不同。这就说明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能过分的注重教师的作用,还应考虑到其它因素的影响,毕竟上课不是教师的独角戏。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分析。1、受师道尊严传统思想的影响。有的老师总认为在学生面前自己说的都是对的,学生必须接受,因为我是老师。因此,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喜欢“静”,于是用管、禁、压等方法来压制学生的“动”,以显示自己的尊严和权威。在静的氛围下,教师讲的欲望高度膨胀,学生也只有听记的份了。还有些教师不允许学生犯错误,一旦答错问题就大声斥责,甚至讥讽挖
5、苦等。这种畸形管理抑制了学生的思维活动,泯灭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导致学生不会“学”了。2、教师缺乏丰富的教学手段。教师教学手段单一,主要靠“三件法宝”——教材、教参、教案。上课只需“一嘴一笔”,很少使用辅助性材料或电教媒体。教学过程封闭,机械死板,一切都强调范式,反对逾越,反对存疑,以教师的思维占有活动占有学生的思维过程。教师喜欢用整节课的“讲”代替学生的“学”。这种教法往往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且不管容器形状有别,大小有异,承受力不一,一味地硬性灌输。要么走向另一个极端,放纵学生,任由学生讨论,而教师处在局外人的地位,结果造成学生互动效果不理想。3、不敢放手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是学习
6、的主人,这点所有老师都知道。但是有的老师害怕把课堂的时间交给学生讨论、互动,因为老师怕学生在互动的过程中产生各种问题,如:学生互动的纪律、学生互动的效果、学生互动的参与度等,正因为考虑到这些,有的老师觉得还是教师问,学生答比较实用,而放弃了生生互动。关于品德课有效性提问的思考问“课”哪得清如许,为有“题问”活水来——关于品德课有效性提问的思考“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这是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对我们的谆谆教导。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教师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的基本控制手段,有效的课堂提问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提
7、高课堂教学效率。听了四位老师分别执教的四堂品德课:《天气和我们的生活》、《世界真奇妙》、《小脊梁大希望》、《西部大开发》,也基于对平时品德课堂的实践和关注,对如何在品德课堂中进行有效性提问有了更多的思考。一样的教学内容,不一样的提问方法产生不一样的教学效果,那么怎样实现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呢?笔者以为要注意以下几点:一、钻研教材,挖掘内涵。我们拿到一册教材,首先要通读教材,弄清它的教学目标是什么,重点难点在哪儿,单元是如何组合的,本课在这一单元中居于什么位置?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