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边形单元复习课件(徐斌)

四边形单元复习课件(徐斌)

ID:5423770

大小:1.57 MB

页数:64页

时间:2017-11-12

四边形单元复习课件(徐斌)_第1页
四边形单元复习课件(徐斌)_第2页
四边形单元复习课件(徐斌)_第3页
四边形单元复习课件(徐斌)_第4页
四边形单元复习课件(徐斌)_第5页
资源描述:

《四边形单元复习课件(徐斌)》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四边形复习课1几种特殊四边形的常用判定方法:平行四边形(1)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矩形(2)是平行四边形,且有一个角是直角;菱形(2)是平行四边形,且有一组邻边相等;(1)是矩形,并且有一组邻边相等;(2)是菱形,并且有一个角是直角;正方形等腰梯形(1)是梯形,并且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2)是梯形,并且两条对角线相等。(2)两组对边分别相等;(3)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4)两条对角线互相平分;(5)两组对角分别相等;(1)有三个直角;(3)是平行四边形,并且两条对角线相等;(1)四条边都相等;(3)是平行四边形,并且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平移一腰作高延长两腰常见的梯形的辅助线画

2、法:思路方法:(1)分割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2)分割成一个矩形和两个三角形;(3)分割成两个三角形;(4)补成一个三角形;(5)补成一个平行四边形;(6)补成一个矩形其它重要定理:(1)两条平行线之间的垂线段处处相等(2)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3)三角形中位线平行且等于底边的一半;(4)梯边形中位线平行且等于上下底边和的一半.例3.如图(1)把一个上底等于2,下底等于4的梯形纸片裁成面积相等的三块的一种方案。请你在图(2)(3)(4)中画出三种不同的方法进行裁剪。11112222112典型例题:1、矩形、菱形、正方形都具有的性质是()A、对角线

3、相等B、对角线互相平分C、对角线互相垂直D、四条边都相等2、已知矩形的一条对角线与另一边的夹角是40°,则两条对角线所成的锐角的度数是()A、50°B、60°C、70°D、80°BD2.菱形的一边和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一直角边等长,若菱形有一个角为30°,则菱形的面积与三角形的面积之比是()A.1∶2B.1∶1.5C.1∶1D.3∶4C3.正方形具有而菱形不一定具有的性质是()A.四边相等B.对角线垂直且平分C.对角线相等D.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C典型例题:1、如图,在菱形ABCD中,∠BAD=80°,AB的垂直平分线交对角线AC于点F,E为垂足,连接DF。则∠CDF等于()A.

4、80°B.70°C.65°D.60°D2、用两个边长为a的等边三角形纸片拼成的四边形是()A.等腰梯形B.正方形C.矩形D.菱形D典型例题:1.已知:如图所示,AB∥CD,AE⊥DC,AE=12,BD=15,AC=20,则梯形ABCD的面积是()A.130B.140C.150D.160做一做C2.已知某一四边形的内角的度数比为2:3:3:2,则这个四边形为(),若内角的度数比为3:3:5:1,则四边形为()等腰梯形直角梯形7.已知梯形上、下底的长分别为6、8,一腰长为7,则另一个腰的范围是()5<x<96.如果等腰梯形两底之差等于一腰的长,那么这个等腰梯形的锐角是()A.7

5、5°B.30°C.45°D.60°D5.若等腰梯形的下底与对角线长相等,上底与高相等,则上底与下底之比是()A.1∶2B.2∶3C.3∶4D.3∶5做一做5、已知梯形的上底为8cm,下底为15cm,一腰长为6cm,求另一腰的取值范围。8cm15cm6cm3、菱形的对角线长分别是6cm,8cm,则菱形的周长是cm,面积是平方厘米.4、菱形的周长为32cm,若有一个内角为120°,则菱形的一条较短的对角线为cm5、如图在正方形ABCD的边BC的延长线上取一点E,使CE=CA,则∠CAE=°2024822.50做一做如图,在梯形ABCD中,AD∥BC,AB=BC+AD,H是CD中

6、点,试说明:BH⊥AHHE延长AH,交BC延长线于点E由条件可知旋转后能互相重合,可以得到AD=CE,H是AE的中点AB=BE,根据等腰三线合一性质得到结论变一变6、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2,E、F分别是AB、BC的中点,则EF的长为。7、若菱形的两条对角线长是方程x2-8x+15=0的两个根,则该菱形的面积等于________。8、如图,已知方格纸中是4个相同的正方形,则∠1+∠2+∠3=________。13507.5做一做例2、如图所示,矩形ABCD的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AE⊥BD,垂足为E,∠1=∠2,OB=6厘米。(1)求∠BOC的度数;(2)求△DOC的

7、周长做一做例4、如图所示,已知正方形ABCD的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E是AC上的一点,,过点A作AG⊥EB,垂足是G,AG交BD于F。求证:OE=OF分析:可以把OE、OF分别放在两个三角形△OEB,△OAF中进行证明,条件可由正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且垂直,与已知条件AG⊥EB来创造。拓广:若点E在AC的延长线上,AG⊥EB,AG交EB的延长线于点G,AG的延长线交DB于点F,其他条件不变,OE=OF是否仍然成立?若成立,请给出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2、(1)如图甲,正方形ABCD的对角线AC、BD交于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