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4017100
大小:107.94 KB
页数:2页
时间:2020-04-28
《“物我合一,文道并举”--浅谈苏轼的文艺观.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人文高地CulturalHighlands“物我合一,文道并举”——浅谈苏轼的文艺观刘誉沈阳师范大学122000一、文章主旨取外界一切事物所提供的创作材料。此外,苏轼还也一生倡导向在文学作品的主题方面,苏轼强调“文必立意”,《竹庄诗外物和内行学习的观点。他举例说画马的名家韩曾,就是把群马话》(见《历代诗话论作家》)引《苍梧杂志》云:“葛鲁卿有作为自己学习的对象:“君不见韩生自言无所学,厩马万匹皆吾侄名延之,尝自言在儋耳从东坡游,甚熟,坡尝教之作诗文云:师。”苏轼的文艺观远不止这些,他还提出“务学而问”的观点
2、,‘譬是市上店肆诸物,无种不有,却有一物可以摄得,钱而已。常用古人的说法:“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莫易得者是物,莫难得者是钱。今文章辞藻事,实乃市肆诸物也。三、创作技巧(表现技法)意者,钱也。为文若能立意,则古今并有,翕然起为吾用,若晓宋代的道学家们常常以蔑视的态度看文辞,称文辞仅仅是得此,便会做文字也。’”在这里,苏轼所谓的“意”即是文章“艺焉而已”。所以,他们对于创作技巧更加不屑一顾。大文学的主旨、主题,或者是文章所描写的,它的内涵很广,大到军国家欧阳修则与之不同,他认为“文字是本职”,“事信
3、言文,乃大事,小到个人生活,都包含在其中。这就比道学家们所强调的能表现于后世”,但是想要做到“言文”,那么应该讲究方法和载孔孟之道,政治家所强调的礼教政治要广泛的多,切实的多。一定的技巧。欧阳修是苏轼的老师,作为学生,苏轼在受他的影而在文和道的关系上,苏轼在重视“道”的基础上,更重视“文”,响深刻,但是在这基础之上他更重视对“文”的深入探讨。他认即文章的内容或主题。而对于怎样重视“文”这一观点,苏轼是为谢写文章只限于理论是不行,必须和创作方法和技巧相结合。有所阐述的。他说:“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孰视,
4、乃见苏轼指出:“有道有艺,有道而不艺,则物虽形于心,不形于手。”其所画者⋯⋯”就是说,文艺家要熟悉自己所要表现的对象,例意思就是说只知道道理,没有技巧是不行的,所要描写的事物只如要画竹子,闭上眼睛,竹子的形象很快浮现在自己脑海中。这能呈现于内心,而不用文字表达出来,是做不出好文章来的。这就要求文艺家要多接近实际生活,了解生活,这样根据真实的生种所谓的“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究其原因就在于“内外活,才能创作出具有真实情感的作品。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这些可以看到,他对于创作二、重视“辞达”的艺术
5、表现方法和技巧是相当重视的。因为这样,他才在创作理论方面方面古语有“辞达而已矣”,苏轼在文章的艺术表现上,提出了有独到的看法。他提出了“心手相应”的主张,即心中所想,与自己的“辞达”的观点,在文章创作里把自己的观点和生活体验笔下所写要一致,只有这样,才能够把自己所熟悉的事物生动传体现出来,对“辞达”进行了全新的解释。苏轼曾说:“物固有神的表现出来。是理,患不知,知之,患不能达之于口与手。所谓文者,能达是四、艺术风格而已。”。对苏轼文章来说,就要是要抓住客观事物本质特点,苏轼在《答谢民师书》一文中写道:“文章
6、大略如行云流水,有表面进入事物本质的基础上,要求文字能准确地表现事物本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止,文理自然,姿态质。这就是苏轼认为的理论文所谓的“辞达”标准;对于文艺文横生。”所谓“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止”就是强调自然,的“辞达”,他却又自己的见地,苏轼认为:“求物之妙,如系有所欲言则言,所言既完则止,而不要扭捏做作。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五、重视文章的社会功能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要求文章苏轼文艺观重要部分是重视文学的社会功能
7、,他对文章注重在描写事物内涵的时候,要善于捕捉事务表现的形象,用准确的“有意于济世之用”。反对“贵华而贱实”的浮华文风。对文章,语言文字来加以表述。这些观点与“先得成竹于胸中”,然后他既发挥主观能动性,又深入社会生活。苏轼认为“诗须要有为“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这样的观点非常相似。这都体现了苏而作”,他反对为了写文章而写文章。他非常欣赏贾谊的政论,轼文艺创作是不断观察生活、深刻孕育事物形象的境界,把苏轼也推崇陆贽的奏议,原因就是就是它们能有补于世。同一般的儒者把“辞达”仅仅皮毛地解释为“足以通意,斯止矣,总
8、之,苏轼的文艺观不仅兼有百家之长之特色。诗文革新运无事于华藻宏辩”完全不同。我个人认为苏轼作为文艺家的眼光动对他产生影响更为深刻,苏轼文学观是重道,但是不轻文,重独到,因此他再三强调:“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辞视文章的社会功能,又不忽视文章的文艺性;他既推重杜甫、白至于能达止矣,不可以有加矣。”正因为苏轼“求物之妙,达物居易的现实主义传统,又倾心于陶潜、李白式浪漫主义风格。因之理”的创作理念,所以苏轼特别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