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设置“陷阱”,培养学生思维品质.doc

巧妙设置“陷阱”,培养学生思维品质.doc

ID:53973889

大小:58.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4-11

巧妙设置“陷阱”,培养学生思维品质.doc_第1页
巧妙设置“陷阱”,培养学生思维品质.doc_第2页
巧妙设置“陷阱”,培养学生思维品质.doc_第3页
资源描述:

《巧妙设置“陷阱”,培养学生思维品质.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巧妙设置“陷阱”,培养学生思维品质我们教师可能都碰到过这种情形:有一些学生好像很聪明,接受能力也很强,老师一讲就懂,一点就通,自己一看就会,但一做就错。究其原因,在于学生良好思维品质还未完全形成,凭“想当然”解题。而教师在课堂上又总是扮演成功的角色,什么问题都会解。而且思路又巧总正确,总处于不败之地。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学生的思维活动取决于学生的思维品质,而学生的思维品质的培养,有赖于教师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有意、有机、有序持续不断地进行,循循善诱,精心启发。在课堂上充分暴露编者、教者、学者的思维活动过程。心理学知识告诉我们:青少年时

2、期学生的思维特点虽然抽象思维日益占主导地位,但思维中具体形象成份仍起重要作用。他们的思维还未完成成熟,看问题欠全面,讨论问题易武断、偏激、缺乏冷静态度。因此,我就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有意识,有计划地在课堂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弱点,选择合适的例题,在学生容易犯错误的节骨眼上设置“陷阱”。先让学生“上当”,陷进去,再诱导他们在“自查自纠”中挣扎出来。学生有了陷进去的“滋味”体验,自然会增强“陷阱”的防防御能力。为些,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在教学中巧设“陷阱”用以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做了如下的探讨:一、针对概念模糊不清,理解不深造成的失误,巧设“陷阱”,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概

3、念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如果学生只停留在词语,形式的记忆上,而不能深入理解和下正确地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不重视在解题中应用概念,他们对概念的理解经不起“考验”的。对此,教学中我在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设置陷阱。然后引导学生辨析,对此,识别真伪。从正反两个方面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在弄清概念的理解的内涵和外延的过程中进行深刻思维,从而达到培养思维深刻性的目的。比如:“一元二次方程”这个概念有些学生常常认识模糊,对“经过变形整理后,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次的整式方程”这一本质属性缺乏了解,设置了下列问题。例1:下面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方程的个数是

4、①xy+x+5=0②x2++2=0③++5=0④(2x+3)(x-2)=2x2–6A.1B.2C.3D.4相当一部分学生选择B答案,认为有2个;在学生作答后教师分析错误的原因,这样比从正面讲几次一元二次方程概念要好得多。例2指出下列各式中哪些是有理式?哪些是无理式?x++1学生解答可能认为都是无理式,针对这样的错误教师帮助他们区别无理数与无理式,让他们达到“吃一堑,长一智”的目的。二、针对运用法则,公式和定理时忽视前提条件造成失误,巧设“陷阱”,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在教学过程中,我常常发现学生作业或考试中容易忽视公式,定理的前提条件,一再造成推理和运算的错误,我特

5、意设置一些问题或思维不严密而导致推理的漏水洞的解(证)题的过程,让学生争论辨析,找出错误所在及产生的原因,然后得出正确的解答,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例2已知关于k的方程k2x2+(2k-1)x+1=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1)求k的取值范围(2)当k为何值时,x1与x2互为倒数。解:(1)依题意有△>0即(2k-1)2-4k2>0解之得k<∴k的取值范围是k<(2)依题意得x1.x2=1x1.x2=解得k=±1∴当k=1或k=-1时x1与x2互为倒数上面解答有无错误?若有请指出错误之处,并直接写出正确答案。通过争论辨析,学生都找到了错误之处,并知道正确的答案应该

6、是什么。运用时必须注意定理适用的条件,忽视这些条件,就会导致错误,如为了强调等比性质前提条件时选用了下题:例3已知=则可推出A.=B.=C.=D.=不少学生忽视了条件,容易选择A,等比性质中强调各比的后项和不能为零,而本题没有给出这个条件,引导学生分析,最后选择B。一、针对受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造成的失误,巧设“陷阱”,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常受思维定势的影响,而对新的问题情境,缺乏教学求异意识表现出解题过程中生搬硬套,张冠李戴等错误现象,反映了思维狭窄不灵活。因此,我抓住学生常受干扰的那些思维的消极影响,出一些“形似神异”的题目让学生进行练习,从

7、中发现错误,剖析错误,及时转向找到正确的解法。如对学生常受“套用公式(定理)的定势”影响,设置了正是下题:例4已知函数y=x2+2x+5(x≥0)画出图象并求出极值。此题不少学生用极值公式Y极值=求出极值为4,而忽视了x的取值x≥0,一看求极值就套用极值公式,缺乏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的思维品质,结合图象我们知道当X=0时,Y的极小值为5。又针对“凡是直角三角形的计算,可用勾股定理来完成的定势”的影响,设置了下题:例2如图已知Rt△ABC中,∠C=90°,AC=9,BC=12求AB边上的高CD。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