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3953630
大小:25.91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4-11
《想念地坛学案.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想念地坛》学案【课前预习】一、作者作品:史铁生是中国新时期文学的重要作家。他于1969年到延安插队,1972年因双腿瘫痪回北京,但他没有消沉,而是坦然地面对命运。他选择了文学,并且取得了杰出的成就。1983年和1984年分别以《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荣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1996年11月,史铁生的短篇小说《老屋小记》获得浙江《东海》文学月刊“三十万东海文学巨奖”金奖(五万元)。小说记述他在初残后工作于街道小厂时的经历。有人称誉它:“怀旧但不感伤,冲淡悠远,充满寓意。”在他的作品里,有许多是以残疾为主
2、题来表达他对生命、命运等许多问题的深刻思考,如《我们的角落》、《命若琴弦》、《我与地坛》、《病隙碎笔》等。这篇《想念地坛》可以看做是《我与地坛》的姊妹篇,主题也比较接近。在教学时可以将其与已经学过的《我与地坛》联系起来,有条件的话还可以将史铁生主题相近的其他作品包括一些创作谈结合起来进行阅读。二、相关背景《想念地坛》发表于2002年,这是在他有关地坛的另一篇著名散文《我与地坛》发表10年之后。读《想念地坛》,给人的最大感受就是,其所表达出的那种生命之宁静与安详,是自然界的雨雪风暴过去之后的宁静与安详,也是人的生命雨
3、雪风暴过去之后的宁静与安详。不仅是宁静与安详,还是宁静与安详之下的一种和谐。是一种在自然的声动下的宁静和谐。这种生命境界,不是一般人所能企及的。三、音形义掌握(一)字音辨读1.颓檐() 2.盘桓()3.滂沱()4.愤懑()5.磕磕绊绊()6.亘古不变()7.葳蕤()8.畸形()(二)字形辨识1. 2.3.4.5.6.(三)成语释义1.磕磕绊绊:2.生机盎然:3.空谷回音:4.亘古不变:【整体把握】1、回忆《我与地坛》,回顾史铁生的生命历程。(看视频《精神上的钢铁汉子》)2、把握本文的段落层次3、用三个词概括本文
4、的主要内容【文本研习】一、安静文章的标题是“想念地坛”,那么作者想念地坛也就是想念地坛的——安静。1、地坛有着怎样的一种安静让作者如此着迷呢?快速阅读文章的第1-9小节,找出文中揭示“安静”具体内涵的句子。1、地坛的安静并非无声;2、一股清纯之气,悠远、浑厚;3、不是与世隔离;“不是脱离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4、由于四周和心中的荒旷; 5、恒久而辽阔。2、解读“安静并非无声”的作用。(1)一起朗读课文第二节。(2)问:地坛里的景物有什么特点?明确:充满生机,富有生命力。(3)问:你是从哪些词语中看
5、出它富有生命力的?明确:栖居了鸟儿、长满了野草、吵闹、吟唱、飞舞、动鸣等。——安静并非无声是指远离喧嚣和嘈杂。(4)指名学生再读这节,体会这生生不息的景象。(5)总结:这并非无声的地坛里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就是这旺盛的生命力,让当初的史铁生放弃了寻死。(地坛荒芜但并不衰败,生命渺小但并不卑微,他们无言诉说生命的美丽,每一个个体生命都有属于自己的那份生命的喜悦。)3、解读“安静也不是与世隔离”的作用。(1)问:为什么说安静也不是与世隔离的?明确:进了园门,心便安稳。有一条界线似的,只要一迈过它便有清纯之气扑来,悠远、浑
6、厚。人便不那么慌张了,可以放下心来把你的每一个动作都看看清楚,每一丝风飞叶动,每一缕愤懑和妄想,盼念与惶茫,总之把你所有心绪都看看明白。(2)点拨:现在的史铁生有名了,荣誉、地位随之也来了。面对这些,他也有些惶茫了。而地坛可以让他放下心来把所有的心绪都看看明白。(3)问:作者看明白了他所有的心绪了吗?明确:看明白了。第九节“我记得忽然我有了一种放弃的心情,仿佛我已经消失,已经不在,惟一缕轻魂在园中游荡,刹那间清风朗月,如沐慈悲。”(4)问:作者放弃了什么?明确:当初的地坛,让史铁生放弃了寻死,现在的地坛,让他放弃的
7、是外界的喧嚣,外界的诱惑,让他的心变得安稳,心灵得到净化。作者重新接受并正视生命的现实,重新感悟到了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那么作者决定用怎样的方式去表达对生命的思考呢?——写作。就这样,写作成了史铁生新的人生选择,用文中的话说“写,真是个办法,是条条绝路之后的一条路”。3、现在我们可以回答上面的问题,作者为什么想念地坛的安静呢?地坛的静对作者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明确:地坛的安静让作者的心安稳了下来,“仿佛走回到生命的起点”,重新找到了生命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 找到了条条绝路之后的一条路——写作。一、零度写作,
8、对于史铁生来说,就是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去叩问生命的意义。而叩问生命的意义也正是写作的意义之所在。对于写作的这个意义,作者用了一个词来概括——写作的零度。1、那么什么是写作的零度呢?请用原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写作的零度即生命的起点,写作由之出发的地方即生命之固有的疑难,写作之终于的寻求,即灵魂最初的眺望。(让我们一起来把这句话读一遍)2、是不是每个文人都能达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