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教学案例.doc

《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教学案例.doc

ID:53953180

大小:15.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4-11

《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教学案例.doc_第1页
《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教学案例.doc_第2页
《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教学案例.doc_第3页
《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教学案例.doc_第4页
《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教学案例.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教学案例.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教学案例柳林县陈家湾中心校陈艳梅【背景】人教版新课标四年级上册《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一课中进行一些有益地尝试。当今社会培养了许多高分低能的人,只会死学书,学死书,不会灵活应用所学知识。学生要真正掌握知识,必须从根本上参与体会知识的生成过程,经历猜想、探索、实践、检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引导合作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这节课我想办法启发学生,不断引导他们自己尝试,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从而不仅学会了知识,更学会了探索知识的学习方法和思想方法。【《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教学片段】一、课前自

2、主尝试:1.同学们观察下列算式中两个因数有什么特点?电脑出示:30×50 120×20师:你是怎么口算的?甲:把0抹掉后再相乘,抹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乙: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丙:数一数两个因数中一共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师:乙,丙合起来就是我们口算的方法(板书口算方法)你能用口算的方法进行笔算吗?2.学生尝试笔算并在黑板上板演。3.各小组讨论:因数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和口算方法相同吗?甲:一样。乙:都可以先把0前面数的相乘。丙:数一数两个因数中一共有几个0。丁:算式写法不同了,原来是横式,现在是竖

3、式……二、知识迁移,生成新知师:你会不会运用因数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吗?1.出示材料,快车每小时可行140千米,普通列车每小时可行104千米。师:读材料,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甲:快车比普通列车每小时多行多少千米?乙:普通列车每小时比快车少行多少千米?丙:快车3小时可行多小千米,半小时呢?……(问题设置简单,学生们相当活跃,争先举手,方法也很多)师:让老师提一个问题吧,你看老师提的问题中包含几个问题?(1)出示问题:它们30小时各行了多少千米?(生1:包含2个问题;生2:因为它有“各”字)板书子问题:快车30小

4、时可行多少千米?普通列车30小时可行多少千米?(2)仔细审题,学生自主尝试列式。   师:观察这两道算式的因数有什么特点?  (生:第一道算式因数末尾有0,第二道算式因数中间有0,板书因数中间有0)师:同学们试着做一下。   问:①3为什么和4对齐?   ②积末尾的2个0是怎么得来的?   甲:十位上的3须和第一个因数的每一位相乘。   乙:如果你省略不写,积就会少一位数,积变小了。   师:明明3×0=0,百位上却写1,为什么?   生:进了位要加起来。   师:请同学们练一练。260×54 304×30 205×240

5、   三、拓展提高,巩固加深   师:判断题:谁来当小法官?    (1)计算95×106时,十位9和十位0相乘这一步,积反正得0可以省略不写。( )    (2)计算365×28时,积的末尾没有0。( )    (3)450×20=2600 ( )    师:请同学们来选:    (1)300×430最简便的写法是( )A、300×43×10 B、3×430×100 C、3×43×1000   (2)两位数与三位数最小的积是( )A、100000 B、10000 C、1000(3)2600×30,积的末尾有( )个0。A

6、、3 B、4 C、5  (先让学生去大胆猜想,再进行笔算验证。)师:大家表现得真不错,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教后反思】通过本节课教学,给我的感触很多,本节课设计最理想的地方是巧用知识迁移,学生自主尝试获得认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旧新知识自然过渡迁移。传统教学是讲授一下法则,演示两个例题,然后学生去模仿做题。而本节课是在教学中注意让学生牢固掌握已学的知识,运用旧知识去分析、探讨相似内容的新知识,自主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这样掌握的知识肯定要比教师直接传授更牢固,而且能开学生的探索新知的潜能。二、关于知识由理解向表达的

7、迁移。本节课并没有由老师直接出示范例中的问题,而是让学生自主提一些不同的问题,给学生一个自己表达的机会,很好的解决了许多学生不会表达、思路不开阔、思路不清晰的问题,起到了开阔思路,强化思维的作用。三、由理论知识向实践的迁移。如果我们把所要解决的新问题和过去所熟悉的知识进行分析、类比、联想再对比,相互之间关系弄清,那么经过迁移的作用,马上就能解决问题,起到事半功倍之效果。面对实际问题,能够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是数学应用意识的重要体现,也是能否将所学理论知识和方法迁移运用于实际的关键。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