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3842434
大小:24.00 KB
页数:2页
时间:2020-04-08
《教育案例分析之1.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教育案例分析之1:“打架事件”的处理 今天学生打架了,为了一个小小的圆珠。两个男孩子纠缠到了一起,一个流出了牙齿血。等我出来发现的时候,两个男孩子都挂满了泪水。 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了,很生气地拉开了他们,其中一个还虎视耽耽地看着对方。 “为什么?” “他拿我的圆珠!” “很令老师失望,你们站在那里好好想想,我今天看到你们很失望,而且很难过!” 他们就这样站到了教室后面,这时候正是放学期间,小朋友都走了,我拿了条凳子坐在他们前面看着他们。大概等了五分钟,他们的气消了,我也是!我拉过他们的小手
2、,说:“知道老师为什么难过吗?”一个小孩子说:“打架!”“一半对了!”“还有一半!”他们相视无语。我就这样看着,忽然眼里有了泪花,不知道为什么,因为这两个小朋友平时很乖,真的不是那种往死里打的人,我忽然觉得自己教育的失败。“你是哪里人啊?”我问。“安徽!”“你呢?”“湖北!”“知道吗,最多也只有三年的时间在一起学习了,也许他爸爸说明年就要转学,你们还能见面吗?”“不会!”小孩子异口同声地说。“圆珠比同学之间的友谊更重要吗?”小孩子不说话,却哭了。我看他们哭了,心里真的感动了。“该谁说对不起?”小朋友握住了双手,笑了!多么可爱的孩子
3、! 很多时候,小朋友打架,总会让我很难过,我第一句话都是说:“老师看到你们这样很失望,真的,很难过!”因为总是教育孩子别打架,珍惜同学之间的友谊,孩子间的真情总会让我感动!有时候开始还打着,过会儿就和好了,多么单纯的心!希望他们永远能这样! 我的分析和思考: 教育过程就这样结束了,孩子们都认错和表示和好了,老师也觉得成功了。然而我们还是要问问,老师这样的处理发生的是真正的教育吗?打架是正常的,不怕出现这样的问题,只怕出现了这样的问题还没有使其发挥教育意义就可惜了。 在这里孩子们为什么认错和和
4、好了?有好多种可能的情况:比如,第一,这个老师很爱孩子,我们能在她写的案例里感受到,而且她在孩子们的心里很有威信,以至孩子们不愿意看到老师难过,所以只要老师说你们的表现让老师失望和难过,学生就立即会就范并表示自己错了和愿意改正。第二,就是当老师对孩子们表现出失望和难过的言语时,会对学生形成一种巨大的压力,因为孩子们总想老师喜欢自己的,如果让老师失望和难过了,说明自己的表现太差,老师可能会因此不再对自己友好,所以他们只好赶紧认错了来博得老师对自己的喜欢和爱心,以此来维持自己与老师之间的关心,求得自己在班级里的心理安全(可以设想一个孩
5、子如果明确知道老师不喜欢他而且是他让老师对自己失望的,他在班级里的感受是什么样的?)。第三,是老师天然的权威在起作用,孩子们知道打架是错,只要老师来处理,不管老师说什么都得认错,认错和和好可以使老师的教育过程尽快结束,所以他们也选择了承认错误。第四,是老师利用了孩子们的同情心和善良,因为这样的孩子往往也不愿意因为自己的行为表现而让老师失望和难过,所以当老师说失望和难过时学生们很同情老师,于是也就只好认错和和好了。等等。 其实,这里的孩子们认错和和好表面上看是问题解决了,这是班级管理者的逻辑,即出现问题就解决问题。这种思路没
6、有错,但是仅仅这样做是不够的。因为孩子们是成长中的人,他们身上出现问题是正常的,重要的是我们教师不能只以解决问题的高度来要求自己,我们还要有珍惜孩子们出现问题的机会的意识,还要具备使出现的问题不但得到解决,而且还能对孩子们的成长和发展产生教育意义的能力。这样做的话,我们对学生问题的处理就由解决问题式的管理水平提升到了教育和教化的高度。 第一、学生出现问题是正常的,老师没有必要为此难过、高兴甚至生气。 第二、老师要给学生一个安全的心理感觉,然后倾听他们各自对事件发生过程和原因的表达。 第三、根据学生表达的原因
7、和行为,让他们自己分析那里合适或者那里不合适。(有时为正义而战也是必要的,老师要对这样的事情保持清醒的头脑,以求安全为重而不顾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感受来要求他们道歉和认错的做法是不道德的)。这个过程中老师要保持不作为,如果你积极参与他们的思维过程,他们就会受你的暗示赶紧认错了事。从而使他们失去对自己的问题和行为进行认识和思考的机会,也就失去了自我认识和成长的机会。 第四,老师在学生对自己行为作出分析和认识的基础上,做适当的引导,比如他们认识到自己某地方有错,那么老师就要帮助他们确认这种错误是否是真正的错误,以及为什么是错误和对
8、他们提出的改正错误的方法进行指导。比如学生认为在打架事件中的某些行为是合理的,那么老师也要帮助学生分析为什么是合理的等。(案例中当老师要求学生说老师为什么难过时,学生直接说打架,这就是学生要尽快认错并结束教育过程的直觉反应,而老师说这样回答只答对一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