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高校感恩教育工作探讨论文.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高校感恩教育工作探讨论文高校感恩教育工作探讨论文预读:摘要:一、基于主体间性理论对高校感恩教育工作弱化的原因分析依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人与人的关系是主体与主体的关系,产生主体间性•“主体间性是主体间的'互识'与'共识'.'互识'是指主体之间是相互认识和相互理解;'共识'是指不同主体之间对同一事物所达成的相互理解,所形成的主体间的共同性和共通性[2]用主体间性理论的视阈来看高校的感恩教育工作,旨在倡导感恩教育过程中充分尊重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平等地位,关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促进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充分保证感恩教育效果落到实处.基于主体间性理论,分析当前高校感恩教育效果
2、弱化的原因,可以发现高校感恩教育工作在以下几方面存在问题:第一,高校管理者感恩教育的理念落后,目标定位不准.理念是教育的灵魂,感恩教育工作的理念直接影响感恩教育活动的成效;目标是教育的出发点,感恩教育的目标直接决定感恩教育的内容、方式的选择和教育的实效性.在理念设计时,高校的教育管理者忽视感恩教育工作,没有系统的指导思想和管理机制来指导或保障感恩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在内容设计上,高校过多地把重心放在对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教育培养上,在制定教育计划时主动放弃感恩教育的相关内容,培养冃标不够准确,内容不够完善.第二,学校教育者感恩教育的主体意识不强,推进力度不足.教育者直而大学生,在
3、教育过程中应充分发挥主体意识,努力尝试教育内容的丰富、教育形式的多样和教育途径的有效.很多高校的教育者在感恩教育实践过程小缺乏主导性、创新性,没有科学设置系统周密的感恩教育课程,没有将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相结合,没有形成个体、家庭、学校和社会多维一体的教育模式,也忽视了新媒体背景下校园感恩教育的氛围营造和感恩教育实践平台的创新.高校的感恩教育工作不能结合学生实际,不能很好地贴近学生生活,致使教育活动内容空洞乏味,实效性不强.第三,大学生参与感恩教育活动的主观能动性不够.“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小,只有当被教育者个人的正当利益得到了充分的确认、尊重和满足时,其对思想政治教育才可能产生一种认
4、同感和情感上的共鸣.因此,对被教育者利益的尊重和满足,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价值追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合理性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效性的前提条件:[3]当下的大学生接受知识的主体性更强,在教育过程中他们厌倦教育者“填鸭式”地灌输知识,厌恶参与各类流于形式的实践活动.在感恩教育过程中,他们一旦发现个体的自主性得不到体现,常会消极对待,甚至选择逃避,感恩教育的效果也就很难得到保证.二、主体间性理论对高校感恩教育工作原则的启示“主体间性教育理论提倡多元、差异和宽容的承认姿态,旨在转变传统的控制与被控制的师生关系,创造一种民主的课程、民主的教育[4]高校的感恩教育是“教育者
5、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大学生实施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及施恩的人文教育,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以徳报徳的道徳教育、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5].只有充分发挥教育管理者、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高校的感恩教育工作才能脱离困境,感恩教育效果才能得到保障和体现.第一,主体间性理念倡导由绕“以人为本”的宗旨,建立全新的教育者主体体系•主体间性理论重视教育者知识的传授和受教育者知识的接受,更注重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动性与创造性的发挥,以人为本•这就要求高校应充分注重和谐的校园文化建设,因材施教,对学牛•提供全面贴心的爱心保障,实现师牛•关系的和谐
6、融洽.在这样的氛围下,感恩教育有了平等、尊重的基础,教育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认知层面的感恩意识、情感层而的感恩情怀和实践层而的施恩善举也就能顺利实现.第二,主体间性理论倡导紧扣“师生共通"的目标,营造和谐的感恩教育环境.传统的感恩教育更多的是教育者通过知识的灌输,让受教育者达到“知恩"和“识恩",但是这种教育的过稈更多的是一个“物化教育”或“占有式教育''过程•“主体间性就是对片面主体性的丰富和发展,是对现实生活世界中的人进行的重新认识与理解.因此,倡导主体间性对迷恋占有式主体的主体教育可以起到纠偏的作用;[6]主体间性强调在感恩教育过程小师生间的“共生”性,倡导过程小的平等、互利
7、和共同发展,注重相互理解和和谐通融•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受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不仅是思想上的交流和知识上的互通,更是角色上的转换和情感上的共融.“互识''和“共识”的背景下,教育的过程不再是单一的教学或者知识的传输,而是一种开放式的对话式的互通,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第三,主体间性理论倡导坚持“贴近生活、而向生活”的原则,实现感恩教育的有效全覆盖.“教育即生活'',感恩意识的养成不是抽象知识的堆砌,而是来自于日常生活屮受教育者的不断感受和体会,“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