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后出血性转换特征性影像表现及临床意义.doc

脑梗死后出血性转换特征性影像表现及临床意义.doc

ID:53833717

大小:60.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4-08

脑梗死后出血性转换特征性影像表现及临床意义.doc_第1页
脑梗死后出血性转换特征性影像表现及临床意义.doc_第2页
脑梗死后出血性转换特征性影像表现及临床意义.doc_第3页
资源描述:

《脑梗死后出血性转换特征性影像表现及临床意义.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脑梗死后出血性转换特征性影像表现及临床意义材料与方法令入组30例经CT、MRI检查发现的脑梗死继发出血性转换(HT)患者,均经临床和动态影像学检查证实。男18例,女12例;年龄28〜85岁,平均56岁;既往有高血压病史20例,风心病2例,糖尿病3例,肾病综合征1例,外伤1例,硬皮病1例,无明确原因者2例。临床表现以偏瘫、头痛和呕吐为主。既往有缺血性脑梗死病史者6例。发病至发生出血24小时内2例,1周以内14例,8〜14天9例,❷0.5〜1个月3例,1〜3个月1例。令全部进行了CT扫描,15例进行MRI检查,9例进行增强扫描(CT5例,MRI4例)。治疗后均进行CT复查随访

2、(1〜3次),复查MRI12例(1〜2次)。26例出血不同程度吸收,2例出血范围扩大,2例出血进展后患者死亡。❷结果❷影像学表现:CT平扫显示皮-髓质受累的大片扇形、楔形或不规则形低密度区内混杂斑片状、斑点状、片状或脑回状高密度灶。MRI信号变化为梗死灶在T1WI±呈低信号、T2WI上呈高信号;出血在T1WI上呈高或中等信号,在T2WI和T2❷WI与脑梗死的高信号形成明显对比,呈相对低信号,10个团状出血在T2❷WI上可见低信号环。随着时间推移,CT和MRI的变化情况与颅内出血大致相同。梗死灶表现为扇形16例,楔形8例,不规则形6例。高密度出血灶边界多不清楚,其CT值45

3、~83Hu。12例较大出血灶形成血肿,并有占位效应。增强扫描4例表现为梗死区内脑回状或斑片状强化;出血灶边缘呈环状强化4例,延迟扫描强化更明显;出血灶强化不明显2例。❷病变部位、范围和形态:梗死位于幕上脑实质26例,位于小脑病灶3例,脑干1例。其中颈内动脉供血区24例,椎动脉供血区6例。梗死面积最大累及一侧大脑半球,最小者2.4cmX2.2cmX令0.8cm。梗死范围限于脑叶8例,梗死位于深部7例,梗死范围包括脑叶和深部15例。出血灶分别位于皮质、皮层下白质、脑深部,其中2例合并脑室出血。出血灶形态为脑回状、点状、斑片状、团状及不规则形态。讨论❷HT为同一病灶的两种不同性

4、质的病变,确诊主要依赖影像学检查,CT扫描为首选。随着时间的推移,CT和MRI的变化情况与颅内出血大致相同。我们认为,HT的影像学表现与梗死范围密切相关,有一些特征性影像学表现:①梗死累及皮质时,出血灶多位于脑皮质,呈迂回曲线状勾划出脑回轮廓。②梗死位于脑深部时,出血灶呈团状或点状,多位于病变内侧。③大面积脑梗死同时累及皮质和深部时,出血灶可以多发,分布散在,位于深部和(或)皮质。❷临床和影像表现复杂的病例需鉴别诊断时,可行增强扫描或MRI检查。由于MRI拥有良好的软组织分辨力及多参数、多序列成像,可以更加清楚区分灰质、白质、深部灰质核团和出血。HT有以下特征性强化征象:

5、①湮没征:指位于脑表面皮质的出血灶湮没于脑回状强化的范围之内。②轮廓征:深部块状出血灶边缘轮廓明显强化。③逐渐强化:随扫描时间延长,出血灶边缘强化逐渐明显,表现在注射对比剂后行多期扫描,出血灶边缘强化更加明显。❷参考文献❷1陈新晖,张廷,夏国强,等.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及CT分析.实用放射学杂志,2004,20(12):1060T062.❷2常勇,雷益,李顶夫,等•脑脂肪栓塞的CT和MRI诊断(附3例分析).放射学实践,2004,19(9):635-637.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