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手术治疗的效果分析.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手术治疗的效果分析黄凌云王忠远余义涛刘德见贵州省黔南州人民医院骨1科贵州黔南558000【摘要】目的:分析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在我院选取在2009年10月一2013年8月时间段内,收治的不同骨折类型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的患者共70例,其中不稳定性骨折患者35例为观察组,稳定性骨折患者35例为对照组•根据骨折类型的不同,来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采用长节段固定术、短节段固定术或者是前路固定术来治疗不稳定性骨折,采用内科保守治疗或者是植钉固定术来治疗稳定性骨折•所有患者手术前和手术后以及随访时,需要进行X线、C
2、T或者MRI检查测量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和后凸角,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通过对比临床治疗效果发现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及体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病变椎体的平均高度均得到明显的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术后并未有出现不良反应状况的现象•结论:对于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的治疗方案选择,需要根据患者骨折的类型来选择手术方式,可达到满意的复位以及内固定效果八14其远期疗效也不会太差.【关键词]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手术治疗【中图分类号】R68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2
3、—0897—01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主要是指在同一个患者身上,同时出现不少于两个节段的胸腰椎脊柱骨折•导致骨折的原因最有可能是暴力所致•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并非属于临床上罕见的骨折类型,由于存在胸腰椎多个节段的病理性骨折,常常累及多个胸腰椎[1]•但是,由于临床表现的比较特殊,所以在诊断过程中,误诊和漏诊的情况是不可避免的•但是这种骨折的治疗方法较多,在国内外临床医学中,针对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患者的治疗,最常用的是进行外科手术治疗.但如果没有进行早期的临床诊断及采用适宜的临床治疗方法,不易获得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为了分析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
4、折手术治疗的效果,从我院选取70位在2009年8月一2013年8月在我院治疗的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患者,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70位在2009年8月一2013年8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患者作为分析对彖・70例患者中有43例为男性,27例为女性,年龄范围是23-79岁,平均年龄为(33・4~3・5).患者受伤原因:41例车祸,12例高处坠落伤,17例砸压伤.其中观察组共有35例患者,对照组共有35例患者.1.2治疗方法患者是采用前路手术.患者全麻后右卧卧姿,以避免左侧胸腹受到挤压而不能被切开,露出椎体的前
5、方和侧方,把受伤的椎体周围组织清理干净,直到椎体侧前方硬膜囊显现出来;再植入与所切除椎体大小并无二致的植骨,固定好之后分层缝合•对照组患者是同观察组患者一样全麻后气管插管,要在受伤的后正中部位切开口,把伤口周围坏死组织清理干净,使用椎弓根螺钉进行内固定,植骨在受伤脊椎复位之后植入,最后进行缝合[2].1・3手术效果评价标准临床疗效判断标准是患者术后脊柱融合及脊柱形态情况•根据X线或者是CT扫描结果来判断骨折部位是否愈合良好,经过手术后,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就是痊愈,胸腰椎功能恢复正常;如果有缓解就是有效,胸腰椎功能恢复良好;如果无缓解就是
6、无效,胸腰椎功能无显著变化•对70例患者进行1年随访,详细记录患者的恢复状况1・4数据处理方法对稳定型骨折患者和不稳定型骨折患者各项记录数据进行分类和汇总处理,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21.0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组间率对比用来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plusrrm;s)表示,通过t检验.2结果2.1两组患者疗效对比分析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采用的手术方案不同,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为97.14%,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为94・28%.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
7、者疗效对比详见表1•表1两组患者疗效对比分析表2.2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病变椎体平均高度对比此外,通过对比两组患者的椎体的前缘高度以及后凸角观察发现,观察组的病变椎体平均高度的改善状况明显由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3讨论骨科医学专家Kosven是最先提出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概念的,这种病症的致伤机制并不简单,多数是由于暴力因素导致的,由于这种病症的特殊性,在临床诊断中延迟诊断和漏诊是经常出现的状况[3].在临床治疗中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的治疗过程并不简单,但是多采用手术方法来治疗•在进行治疗之前应该综合性考虑治疗方法
8、的有效性,首先,要检查患者骨折的类型和判断骨折发病的稳定性;其次,要检查患者脊髓的损伤部位以及损伤程度;最后,还要注意周围组织或者脏器的损伤状况•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