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爱维治联合康复新液治疗放射性食管炎临床观察.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爱维治联合康复新液治疗放射性食管炎临床观察【摘要】目的观察爱维治联合康复新液治疗放射性食管炎的疗效。方法将70例胸部肿瘤放射性食管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8例,选择静脉滴注爱维治联合口服康复新液治疗放射性食管炎。对照组32例,分次口服地塞米松、利多卡因、氯化钠溶液混合液。结果两组对比显示,治疗后都能明显改善症状,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急性放射性食管炎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9.5%和65.7%,而治疗组比对照组临床症状改善更为迅速,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70分。1.2用药方法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以爱维治0.8g加入0.9%氯化钠溶液中静脉滴注,qd,并口服康复
2、新液20mltid;对照组口服地塞米松10mg+利多卡因100mg+0.9%氯化钠溶液250ml配制成的混合溶液,25ml/次,口服tid,期间患者不能使用其他治疗放射性食管炎的药物。以上治疗自放疗开始第1天使用,至放疗结束后3d停止。1.3观察指标急性放射性食管炎参考美国放射肿瘤治疗协作组急性放射损伤分级标准[1],分为0〜4级:。0级:无症状;1级:轻度吞咽困难或吞咽疼痛,需用表面麻醉药、非麻醉药镇痛或进半流质饮食;2级:中度吞咽困难或吞咽疼痛,需麻醉药镇痛,以进半流质或流质饮食为主;3级:重度吞咽困难或吞咽疼痛,伴脱水或体重比治疗前下降>15%,需鼻胃饲、静脉输液补充营
3、养;完全梗阻,有溃疡、穿孔或痿道形成。疗效标准:显效:症状完全缓解,评分数减少2级或2级以上;有效:疼痛症状明显缓解,评分数减少1级,可以耐受继续放疗;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评分数无变化。有效率二(显效+有效)/该组病例数X100%。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包处理数据,进行x2检验,P0.05),治疗组的患者经治疗后0级的患者19例占50.0%(19/38),1级的患者15例占39.4%(15/38),2级的患者4例占10.6(4/38),无3、4级毒性的患者;对照组的患者经治疗后0级的患者11例占34.4%(11/32),1级的患者10例占31.3%(
4、9/32),2级的患者9例占28.1%(9/32),3级的患者2例占6.2%(2/32),未见4级毒性,说明治疗组降低了急性放射性食管炎的严重程度。两组急性放射性食管炎治疗后的疗效比较治疗组的有效率为89.5%,对照组的有效率为65.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康复新液是由美洲大赚干燥虫体的乙醇提取物制成的纯中药制剂。富含多元醇类和肽类,并含有粘糖氨酸、粘氨酸。多元醇类和肽类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黏膜毛细血管、肉芽组织增生和表面细胞生长。促进创面组织脱落加速机体病损组织修复。粘糖氨酸可增强NK细胞和巨噬细胞对病原物质的直接吞噬作用,活化非特异性细胞免疫功能,增强机体
5、抗炎作用和免疫功能。NK细胞和巨噬细胞等炎症细胞可杀灭微生物,或通过分泌炎症介质来调节炎症和组织再生,可加快修复创面及并起抑菌的目的[8]。在临床中治疗放射性食管炎的药物很多,有作者应用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复方苦参注射液以及激素、局麻药物等均取得了不同的疗效。但临床上使用局麻药物、激素等配制的混合液口服,作用时间短,对严重的放射性食管炎往往无效。因此选择爱维治联合康复新液的方案治疗食管癌患者放疗所致的急性放射性食管炎,能明显降低放射性食管炎的严重程度,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食管癌患者的生活质量,使患者顺利完成放疗计划。治疗期均未发现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完全性好,使用方
6、便,为临床上放射性食管炎的防治提供了一种新办法。参考文献[1]A1garaM,RodrguezN,VinalsP,etal.Preventionofradiochemotherapy-inducedesophagitiswithglutamine:resultsofapilotstudy.IntJRadiatOncolBiolPhys,2007,69(2):342-349.[1]沈文斌,祝淑钗,李任•非小细胞肺癌放疗所致放射性食管损伤的研究进展•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2006,15(3):207210.[2]王湘连,刘慧忠.爱维治防治急性放射性食管炎的临床研究•山东大学学报,2
7、007,11(45):1135-1138.[3]LoininadzeAA,SharvashidzeNK.Assessmentoffetuschypoxiatreatmentwithactovegin.GeorgianMedNews,2006,138(9):65-68..5]SmolianinovAB.Actovegintreatmentofduodenalulcerassociatedwithischemicheartdiseaseanddiabetesmellitus.KlinMed,20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