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3818834
大小:16.50 KB
页数:2页
时间:2020-04-07
《构建高效课堂做到减负提效.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构建高效课堂做到减负提效何立晴学生的作业负担太重,学生的厌学问题越来越严重,这成了当今教育的热点话题。作为语文教师,都在积极探索能兼顾考试成绩和学生发展的两全之策。在教学中,我摸索出了几点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效率的做法,现概述如下,希望对各位同行有所帮助。要想充分利用教材,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必须抓住以下两个教学环节。一、精读重点课文。重点课文都设计为讲读课文,要求精读、揣摩。学习讲读课文,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分析阅读的能力。因此,讲读课文首先要读懂、读透。“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只有通过熟读,才能整体把握基本课文的结构、思想内涵,吸收文章字、词、句、章的精华。教师可
2、在晨读课上布置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在感情的把握、语音、语调、节奏的处理等方面有朗读指标,一次比一次有进步,争取朗朗上口、熟读成诵。背诵与理解是相辅相成的。背诵有助于理解,理解有助于背诵。一般的步骤是这样的:粗读课文感知内容——细读课文理解内容——讨论解惑理解后诵读。目前,有一种片面否定“死记硬背”的极端提法,认为学习不要记忆、背诵。这是不科学的,不少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养成,尤其在文科方面、语言方面,记忆、背诵是必不可少的。二、布置和评判作业(一)精选语文作业题语文作业的预留、书写与评判是教学的重要环节。精选语文作业题有“质”和“量”两个方面的原因。就“质”而言,我们可
3、从理论上更深刻地揭示精选作业的重要性。如果学生是通过“做和反思”学习语文的,那么他们做什么样的题,就将形成什么样的语言经验和能力,并进一步积淀或升华为什么的语言积累观念。从某种意义上讲,对学生应当做什么类型的语文题,不仅反映了教师的语文教学经验,还折射出他们的语文教育观念。学生语文作业的状况可以概括为“一多”“二假”“三无效”。“一多”指作业量大,学生除了要完成课本习题外,还被大量形形色色的习题册所累,身陷题海不能自拔;“二假”指学生迫于教师的强制性措施,要么抄袭他人作业,要么置中间想象推理过程于不顾,盲目地“发挥”,换来一个按时交作业的假象;“三无效”指学生写作业
4、和教师判作业终日疲惫不堪,却收获甚微,近乎无效劳动。鉴于此种情况,我主张要精选作业题。所谓精选语文作业题,就是教师根据教学进度,从课本和习题册中,把作业题选精,或教师有针对性地自行设计作业题,使学生通过做这些作业题得到所期望的发展,而且练得恰到好处。(二)改变作业的评判标准所谓改变作业的评判标准,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就是针对学生在教师留作业时普遍存在的逆反心理而做的大胆规定:学生对不会做的题可以不做,只要在会做的题做完后,回答下列三个问题,就算完成了作业。1.写出本次作业中,你独立完成的题的序号和在别人帮助下弄懂并完成的题的序号。2.回答本次作业中,你不会做的题
5、的序号,力争分析出症结所在。3.本次作业你用到了哪些语文知识?掌握了哪些技能?你的最大收获是什么?问题1的设定,能使教师迅速、清晰地把握学生的作业情况和实际水平。对问题2的设定,可以这样理解:语文练习是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那些基础扎实、想象丰富、推理能力较强的学生,在做完一道题后,往往会产生自信。即便遇上一时棘手的题,也一定能分析出只需解决了某个知识点的推理,或某个情景的具体想象,该题即可自圆其说。而这恰恰是疑点,即为问题2中所说的“症结”。能够分析出“症结”,知道哪儿卡壳,是需要一定语文素养的,这对部分学生来说,需要一
6、个逐渐养成的过程。但正是因为问题2的设定,使学生对不会做的题不做变成了一种“合法行为”,再也不会有人做抄袭的傻事。在这种宽松的气氛中,学生大都能静下心来,抱着研究的心态,去分析症结所在,甚至在分析的过程中,使问题获解而得到意外的收获。这其中培养的是求实精神,提高的是分析能力,摒弃的是自欺欺人的不良学风。至于问题3,它可以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复习,对所用技能、方法的巩固,是作业过程中的点睛之笔。众所周知,对学生减负决不能以降低教学质量为代价,我们要争取以最小的劳动付出,去换取最大的收获。如果说策略一是为实现“量的减负”,那么策略二是为了“质的增效”。对学生而言,完成作
7、业是成功,个别题目没完成,但明确了哪儿卡壳也是成功。在这宽松和谐的气氛中,他们将由苦学变为乐学,由被动学变为主动学,大大提高作业效率,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减负。对教师而言,在批改作业前,先浏览一下上述三个问题的回答情况,首先做到对该生心中有数,然后有针对性地选题评判,大部分题目则可略判,从而大大节省了处理作业的时间,以便为研究教学、精选作业题投入更大的精力。过去我们长期奉行强制性教学,扼杀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正像古人所云:“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而近年来,上述两条教学策略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他们把对两条策略的兴趣,逐渐转变成为对语文的兴趣。我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了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